我并不是对现状不满,可以坦诚地告诉你。作为清华硕士毕业后回到基层工作,我进入仕途的时间很早。我先后担任过开发区常务主任、市长和书记等职务。说实话,我对从政已经感到足够了。我说"够了",意思是说我已经尽我所能做到最好,即使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也只能做到这个程度。这并不意味着我要抛弃群众不管,而是说我的能力只能帮到这里了。
201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陈行甲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决定离开岗位的深层原因。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解释了这一重大决定的背后动机。陈行甲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以及促使他做出辞职选择的各种因素。他通过这次采访,向公众传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展现了一个基层干部在面对职业选择时的内心挣扎与决断。
陈行甲在中国政坛上享有盛誉,尤其在担任巴东县委书记期间表现突出。他在任期内致力于整治当地腐败问题,成功查处了87名涉及贪污的官员,显著改善了巴东的政治环境。
尽管领导极力劝阻,陈行甲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这一举动引发了公众的广泛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甘愿舍弃光明的未来?是否存在某些不便公开的隐情?
【上任巴东】
1971年,陈行甲在湖北兴山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出生。
陈行甲求学期间勤奋刻苦,每天早起与太阳同步,学习态度极其认真。进入武汉大学数学系后,他遇到了此生最重要的伴侣刘宏霞。
陈行甲出身农村,靠着勤奋读书改变命运,而刘宏霞则成长于优渥的家庭环境。尽管两人背景悬殊,但他们依然勇敢地跨越了社会阶层的鸿沟,最终走到了一起。
陈行甲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到故乡投身政界,逐步晋升至兴山县团委书记的位置。
在那个时候,陈行甲成功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
2011年10月,陈行甲正式担任巴东县委书记。巴东位于湖北西部山区,是国务院认定的国家级贫困县。
该地区总人口为50万,其中贫困人口高达17万,占总人口比例超过30%。这些贫困家庭中,许多连基本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且贫困现象并非个别案例,而是普遍存在。
巴东的贫困状况并不意味着当地政治环境廉洁,官员们也并非全都清廉自守。
陈行甲曾提到:“我之前在一个经济条件很好的县级市当市长,自以为见过不少世面。但到了巴东后,才发现这里的情况完全刷新了我的认知。”
某天,一位本地企业家造访陈行甲的办公室,顺手带来了一份礼物。出于谨慎,陈行甲决定当场拆开查看,结果发现里面赫然躺着两根金光闪闪的金条。
陈行甲一向以廉洁著称,看到这一幕脸色立刻沉了下来。那位老板注意到他的反应,赶紧解释道:“别担心,这笔钱是我用现金支付的,没用银行卡,而且交易地点在宜昌。”
接受这两根金条并不会导致他陷入政治困境或受到惩处。
当领导者表现出某种偏好时,下属往往会迎合这种倾向。
2014年,巴东县纪委处理了一起案件,涉及一个总投资300万元的工程。案件调查显示,中标者在项目启动前就花费了30万元用于各种前期开支。此外,他还向当时的镇党委书记行贿50万元,并向负责该项目的副镇党委书记支付了20万元作为好处费。
这位副书记最终没有接受,而是选择了将其上缴。
第二年,在巴东县纪委的一次会议上,陈行甲直接指出:“一个只有300万的项目,光送礼就花了120万,真是大手笔!他还想从中盈利,可想而知,真正能用在工程上的钱还剩多少。”
针对巴东地区腐败的政治环境,陈行贾下定决心采取强硬措施进行全面整顿。
有熟人劝他:“别太张扬,给别人留点余地,以后见面也方便。”另一个人则说:“没人强迫你,你何必自己跳出来找麻烦?”
做事得讲究策略,光靠一股子蛮劲可解决不了问题。单凭热情并不能改变世界,关键还得有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智慧。要想真正有所作为,必须懂得运用正确的方法,否则再多的干劲也只是徒劳无功。只有将激情与理性相结合,才能有效推动事情的进展,实现预期的目标。
在地方治理体系中,县市层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层级既是党组织架构的重要节点,也是国家政权体系的枢纽环节,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作为连接基层与上级的桥梁,县市层级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效果和群众利益维护,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
县域与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基石。若缺乏对基层的有效管理,就无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全面升级。农村地区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整体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只有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才能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因此,完善县域治理体系、优化乡村治理模式,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当某个地区的政治环境恶化,整个局面就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陈行甲在巴东地区实施了一套严格的“五不准”规定,旨在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
“五个严禁”具体包括哪些内容?首先,干部必须按时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得拖延或违反承诺期限。其次,禁止干部利用职务之便索取财物或接受不正当利益。第三,工作日中午禁止饮酒,确保工作状态不受影响。第四,机关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不得进行与工作无关的活动,如玩游戏、炒股或看电影。最后,党员干部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活动。这些规定旨在规范干部行为,提升工作效率和廉洁性。
为切实执行"五个严禁"政策,县级政府专门设立了督查办公室。这个新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和检查相关规定的实施情况。通过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制,政府希望能够有效推动政策落地,确保各项禁令得到严格执行。督查办的成立体现了政府对于政策落实的重视程度,旨在通过制度化手段加强管理,防止政策流于形式。这种做法的核心在于将政策监督常态化,通过专门机构来保障政策的贯彻执行。
部分土家族公职人员以传统文化为借口,反对实施禁酒政策。对此,陈行甲明确表示:"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党员身份应当放在首位,任何个人因素都不能成为阻碍执行政策的理由。"他强调了党员干部应以公务为重,个人背景和习俗不应影响职责履行。
陈行甲果断采取行动打击腐败,不久后便有高级官员被查处。
巴东县多名官员因贪腐问题被查处。原副县长邓明甲利用职权非法收受财物,涉案金额超过100万元。2015年5月,时任县委副书记薛昌斗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采取"双规"措施。县长刘冰虽已调任恩施州政府副秘书长,但仍因相关问题被停职接受调查。这些案件反映出当地反腐工作持续深入,无论职务高低,一旦触犯党纪国法都将受到严肃处理。
在巴东任职的五年间,陈行甲对腐败问题采取了零容忍的态度,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严查。在此期间,他成功查处了87名涉嫌贪污的官员。
在一次纪检工作会议上,陈行甲为了警示在场干部,直言不讳地指出:"坐在我身边的县长、县委副书记以及副县长,目前都在监狱里服刑。他们的落马,都和我脱不了干系。"
【申请辞职】
巴东的政治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干部们的工作热情重新被激发,他们不再敷衍塞责,而是积极为民众解决问题。同时,陈行甲也从外部引入了投资资源。
陈行甲还通过网络平台发力,拍摄了巴东的宣传视频,并尝试了极限运动,全力提升巴东旅游的曝光度。
巴东的经济逐渐好转,县城的主要街道都铺上了沥青,整个城市的环境变得更加干净整洁。
多位出租车驾驶员表示,陈书记上任后,巴东发生了显著改善。道路网络得到完善,城市环境更加整洁,公共交通系统得以建立,市民办理日常事务更加便捷。
2015年6月3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对102名表现突出的县委书记进行了表彰,陈行甲名列其中。
作为一位政绩突出的县委书记,陈行甲拥有名校教育背景和出色的治理才能,正处于事业发展的黄金阶段。
在巴东进行巡视工作期间,湖北省第三巡视组负责人樊仁富对陈行甲给出了高度评价,称其“正直不阿,果敢有力,充满活力。”
陈行甲本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官员,但他毅然向省委提交了辞呈,选择放弃近在咫尺的锦绣前程。
要了解陈行甲为何辞去职务,可以通过阅读他的自传《在峡江弯处》来找到线索。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和决策背后的思考,是理解他辞职动机的关键资料。通过分析书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他选择离开的原因。
根据书中的描述,他辞职前已经跟省委书记打过招呼了。
省级主要领导对陈行甲的能力高度认可,明确表态将积极举荐并给予重用。两位一把手都表达了要为他提供发展机会的意愿,愿意成为他事业发展的助推者。他们在不同场合都曾提到,会全力支持陈行甲的晋升,向组织部门进行推荐。这种来自省级主要领导的支持态度,为陈行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陈行甲回信谢绝了书记的提拔,明确表示自己无意继续从政。
陈行甲决定离职,主要源于他与恩施州某位领导关系紧张。此外,他担心继续任职可能危及家人的安全。这两个因素促使他做出离开的决定。
陈行甲在担任巴东县委书记期间,个人安全一直面临严重威胁,这并非夸大其词。
恩施州纪委书记陈江龙提到,巴东县的县委书记和纪委书记在夜间都避免单独外出。
陈行甲提到,为了确保他的安全,同事们每晚都会陪同他一起散步。
陈行甲曾调侃自己:“能坐上县委书记的位置,已经是祖上积德了。多大的官才算大?凭我的背景,能做到这个级别,已经很满足了。”
陈行甲选择离职,主要出于两个原因。首先,他需要确保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其次,长期目睹官场腐败,他内心深感失望,最终产生了离开的念头。
第三,即便陈行甲获得晋升,他很可能不会被委派到核心职能部门,而是被安置在一个相对边缘的职位上。这种安排意味着他可能无法发挥实际影响力,更多地是处于一种被闲置的状态。
陈行甲追求的是打击邪恶、弘扬正义的理想,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难以达成这一目标。与其在官场中苦苦挣扎,不如选择体面地退出,远离权力纷争。
陈行甲毅然放弃公职,投身公益领域,他在深圳成立了《恒辉公益基金会》,专注于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医疗救助和教育支持。
陈行甲为了筹措资金,通过熟人介绍,联系上了中兴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侯为贵。
陈行甲很快启动了“联爱工程”这一项目。
通过陈行甲的积极推动,两种针对儿童癌症的治疗药物被成功列入国家医保目录。这一举措直接为患儿家庭节省了高达2.5亿元的医疗开支。
陈行甲领导的恒辉公益基金会推出了一项名为“传薪计划”的重要举措,旨在支持在抗疫过程中失去生命的英雄们的未成年子女。该计划为这些孩子提供每年约12000元的教育资助,持续到他们完成大学学业。这一行动不仅体现了对烈士家属的深切关怀,也为这些孩子的未来教育提供了坚实保障。
此外,陈行甲联系了多家企业,为每位大学生安排暑期在公益机构的实习机会。
【结语:】
在当今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想要做一名真正为民服务的好官实属不易,而要成为一位廉洁自律的清官更是难上加难。
陈行甲的访谈透露出深深的无奈。他内心渴望继续工作,但现实的压力迫使他选择退出,寻找一片宁静。他的离职再次验证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在历史上,官员们大致有两种选择:要么像张居正那样,登上权力顶峰,摆脱一切束缚;要么像海瑞那样,坚持原则,成为维护王朝秩序的利器。
即便有再好的武器,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来使用,它也只会被闲置在角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