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编8000余人,到精简后4500人,八路军主力旅如何调整?

甲骨堂 2024-09-12 16:45:36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全军当时的正式编制只有3个师6个旅。

在此后的抗战过程中,这三个师以及分出来的若干部队创立和经营了各大战略区,实际的兵力规模当然也不止是改编时的三四万人了。

既然部队规模扩大了,那么必然要形成新一套的编制体系,而这套编制体系自然也必须要适应新的作战环境,并随着后者的变化而变化。

当时的军队编制,无非是师——旅——团——营——连——排——班。

既然咱们在师级单位上受限,那么在部队规模发展后,自然就会有更多的旅、团级单位。

以八路军第129师为例,全师改编之初辖2个旅4个战斗团,外加教导团;实际开赴前线的是1个旅部、3个战斗团和1个教导团。

到1940年时,八路军第129师的系统性整编已经完成,基本上形成了三个老团(第769团、771团和772团)各自在一个二级军区(太行、冀南、太岳)担任骨干领头作用的格局。

当然,此时第129师的兵力阵容已非当初。

全师除了新成立第385旅和第386旅外,还有新1旅、新4旅、第7旅、新8旅、新9旅、新10旅、新11旅。

也就是说当时的八路军第129师,即便不计决死队系统,也还有新老9个战斗旅。

当然,要论这9个旅的战斗力,自然还是以第385旅和第386旅为强。

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下第385旅,这个旅原先的旅部留守陕甘宁,实际在抗日前线的是1938年部队发展后新成立的旅部,当时任旅长的陈锡联将军才23岁。

新的第385旅基干,当然还是第769团,但是一个旅的建制自然不能只有一个团。

在该旅组建时,划入的还有汪乃贵支队和独立团,这样就形成了三团制旅。

此后,第385旅又融合了冀豫支队,全旅的编制总兵力达到了8000余人,并曾一度辖4个团(注:第4个团实际是新兵团,后来分流到了其他三个战斗团里)。

到1940年八路军第129师进行系统性整编,第385旅所辖的第769团番号不变,原独立第1团改为第13团、独立第2团(汪乃贵支队和冀豫支队合编)改为第14团。

第769团本身是红军团,其战斗力自然没的说;而第13团和第14团,均有老红军成分,此时已经组建两年多的时间,也已经彻底形成了战斗力。

在1940年夏秋的百团大战中,第385旅作为主力出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但是,在血战中部队的减员也非常大。

到1941年,日寇集中兵力对我华北根据地实施大规模“扫荡”,八路军始终处于苦战中。

由于很难得到休整时机,而战斗又极为频繁,随着根据地范围的缩小,征兵充实部队也愈加困难。

当时出现了一个战斗连仅几十号人,一个连仅可作一排之用的危险局面。

连级单位是战斗力形成的基干,这样的局面持续下去,显然对抗战大局不利。

因此到1942年时,八路军第129师普遍实行精兵简政,调整编制减缩机关,减少人员马匹,充实战斗连队;规定旅以上直属队与战斗部队的比例应为 1:7,团直属队与团以下战斗人员为 1:5。

同时有计划地抽调一批有相当能力的本地干部到地方武装与各级武委会中去,以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开展群众游击战争。

就当时的第385旅来说,原有的8000余人兵力在1941年时已经下降到了6800余人,到1942年时又下降到了5300余人。

在总兵员减少三分之一的背景下,旅队机关人员多,战斗人员少,尤其大部分建制连队只有几十人。

这种背景下,第385旅的举措是:

第一:抽调361名干部入学或加强到地方武装;

第二:复员部分老幼病残兵员;

第三:合并办公,减少伙食单位,抽调机关人员充实战斗连队。

另外随着建制兵力的减少,战斗单位的数量也进一步减少,以充实基层战斗单元。

第769团的基本编制不变,仍辖3个营和团直属队;第13团改为乙种团,辖2个营6个连及直属特务连、机炮连;第14团辖2个营8个连及直属特务连、机炮连。

经过调整整编后,全旅的兵力减少到了4500余人。

总兵力数虽然减少了,但所保留的兵员基本都是精锐骨干;而且随着战斗单位进一步充实,战斗连队的兵力反倒增加。

而且随着建制数量的减少,武器装备得到更集中的配置,有限的子弹也可更多为精兵所用。

至于抽出的干部和骨干到地方后,也加强了地方武装的作战力量。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应对抗战最艰难阶段的必要举措,到抗战后期随着根据地形势的好转,各部的兵力建制也就逐渐恢复了。

0 阅读:9

甲骨堂

简介:谈人文历史,阅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