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抱团,江苏散装:地域认同背后的乾坤大挪移

以丹聊历史 2024-11-14 15:18:38

在哈尔滨火爆出圈之后,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整个东三省的民众都在为哈尔滨的成功而欢呼雀跃,仿佛这是整个东北地域共同的荣耀。这种现象凸显出东北人与其他地区在地域认同上的显著差异,尤其是与江苏的 “散装” 形成了鲜明对比。

东北:行政区划的沧桑变迁

先从东北的历史说起,1930年代初期东北正处于动荡的历史时期。到了 1940 年,他们所在的地区变为锦州,随后在 1946 年又隶属于辽西省,1947 年归辽北省,1949 年再次回到辽西省,直至 1954 年才确定为辽宁省。在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省份变迁过程中,阜新市在短短十几年间竟历经六次省份归属的变更,这使得阜新当地人在回答自己是哪里人时极为困惑。即便在 1954 年之后大致可称自己为辽宁人,但 “辽宁” 这个概念本身在当时也是复杂多变的。

自满洲入关后,东北长期被划作将军辖地,类似于大军区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郡县制或后来熟悉的省市县管理体系截然不同。直至 1907 年,东北才设立省份,有了东三省的雏形,但那时的东三省中并没有如今的辽宁省,当时此地被称为奉天省。1928 年张学良改旗易帜,此后,在 1929 年,奉天省摇身一变,更名为辽宁省,这一转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张学良改旗易帜

但好景不长,日本侵略致使省份划分陷入混乱。刚解放时,辽宁地区被划分为辽东省和辽西省,以及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这五大直辖市。这些直辖市在当时极具影响力,甚至远超如今一些所谓的一线城市。

1952年,原本隶属辽西省的山海关被划归至秦皇岛,进而并入河北。其归属的变更见证了地域行政区划的调整历程。1954年,辽东省、辽西省及几大直辖市合而成为辽宁省。彼时辽宁省之疆界与现今尚存差异。1955年,曾经的热河省被拆分,部分并入内蒙、河北和辽宁,辽宁的版图继续变动。1969年,赤峰(马伯庸的老家)被划归辽宁,而 1979年又重新划回内蒙。如此复杂的历史变迁,使得东北人很难对某一个特定省份形成持久而深刻的认同。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自己所在的地区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从一个省份归属转变为另一个,这种不确定性一直持续到1979 年之后才大致稳定下来,但未来是否还会调整依旧充满变数。

1954年,几大直辖市合而成为辽宁省

在社会学领域,时间被划分为历史时间和个人时间。个人时间通常是指三代之内基于个体家族所形成的记忆。一旦超出三代,家族记忆就会逐渐模糊,进而被纳入更为普遍的公共记忆,即历史时间。而一个地区的省份认同的形成往往需要进入历史时间,也就是经过三代人的沉淀与传承。东三省或东四省各自疆域的定型至今不过四十几年,尚不足两代人的时间,远远未能从个人时间过渡到历史时间范畴。因此,东北人在地域认同上,尤其是入关之后,首先表现出的是一种基于整个东北地域的认同,而非对某个省份的认同。

东北与江苏:抱团VS散装

反观江苏,其行政区划在历史上相对稳定。各地区长期以来在相对固定的府州体系下发展,不同区域如苏南、苏中、苏北在地理环境、经济模式和文化传统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苏南地区水网密布,是典型的水乡文化,经济以商业、手工业和轻工业为主,文化精致细腻;苏中地区处于过渡地带,融合了南北特色;这种地域差异使得江苏各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认同,难以形成如东北那般统一的整体认同,故而呈现出 “散装” 的特点。

苏南地区水网密布

从地理因素来看,东北地域辽阔且相对完整的平原地貌使得内部交通便利,人员、物资交流频繁,文化传播相对顺畅,语言、习俗等方面更容易趋同融合。而江苏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又有纵横交错的水网以及丘陵山地,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剧了地域文化的差异和地域认同的分散性。

再从移民与开发历史角度分析,东北在近代经历了大规模的移民潮,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涌入东北,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东北特色的地域文化。这种融合是在整个东北大框架下进行的,强化了东北的整体地域概念。而江苏的开发历史悠久且各地区相对独立发展,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移民和开发活动在各自区域内沉淀,加深了区域之间的差异。

小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东北因复杂行政区划变迁和相对统一地理环境而铸就的抱团情怀,还是江苏因稳定区划、多样地理与独立发展历程所呈现的散装特色,均是地域文化独特魅力的生动彰显,是历史、地理、文化、移民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差异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不同区域的认知,也提醒着我们在区域协调发展与文化传承交流中,需充分尊重并深入理解各地域认同背后的复杂成因,以促进各地文化的和谐共生与协同共进。

本文来源@施展世界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17

以丹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