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产量不达标,怎样通过优化饲料投喂方式提高利用率?
田螺,这种小小的水产动物,在很多地区都是备受欢迎的美食食材,同时也是不少养殖户的重要养殖项目。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田螺产量不达标的情况。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饲料投喂方式可能不够优化,导致饲料利用率低。那要怎样去改变这种状况,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从而增加田螺产量呢?
咱们先来看看田螺的食性特点。田螺是杂食性动物,它们喜欢吃水生植物、藻类、有机碎屑之类的东西。在大自然里,田螺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觅食,可到了人工养殖环境,情况就复杂多了。很多人给田螺投喂饲料的时候,就是简单地把饲料往池子里一扔,也不管田螺是不是真的能吃好。
对比一下科学的饲料投喂和那种比较粗放的投喂方式,差异可太明显了。比如说,在一些小规模养殖户那里,看到别人投喂某种饲料,自己也不做过多研究就跟风。他们可能把饲料集中投放在一个角落,这就会造成田螺并不是都能轻松获取到食物。有的田螺离这个投放点远,或者被其他田螺挤到后面,就吃不到足够的饲料,时间一长,田螺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整体产量自然也上不去。
从饲料的种类来说,不同的饲料对田螺的生长作用也不一样。有的养殖户可能会觉得,随便一种含蛋白质高的饲料就能让田螺长得好。但实际上,田螺对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有一定的要求比例。如果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而其他像维生素、矿物质之类的营养成分不足,田螺吃了这样的饲料,虽然可能短期内看着生长速度还可以,但长期下来,就容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像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之类的。而且,饲料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有些劣质饲料,虽然价格便宜,但是里面的营养成分可能已经被破坏或者根本就不全面。
再看投喂的量。投喂少了,田螺吃不饱,生长缓慢。这就好比人吃饭,如果总是饿着肚子,肯定没什么力气干活。田螺也是一样,吃不饱的时候就不会积极地生长繁殖。可是投喂多了呢?那也不是好事。多余没有被吃完的饲料会在水里分解,这就会导致水质恶化。田螺对水质的要求还是挺高的,一旦水质变差,它们就会变得很不活跃,食欲也会下降,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那要如何优化饲料投喂方式来提高利用率呢?
要根据田螺的生长阶段来调整饲料配方。幼螺的时候,它们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来支持生长,就像小孩子长身体的时候一样,需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比较全面的饲料。而且这个时候,可以投喂一些比较细碎、容易消化的饲料,像把一些水生植物切碎混合少量的专门的幼螺饲料。随着田螺慢慢长大,体型变大,消化能力也变强了,饲料里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植物性饲料的比重,像水葫芦、水花生这些常见的水生植物经过处理后都能成为不错的饲料来源。这种按照生长阶段调整饲料的方式,就像是给田螺量身定制了不同阶段的“成长套餐”,能更好地满足它们各个阶段的需求,饲料利用率也就提高了。
投喂的频率也很重要。不能总是很随性地投喂,今天投很多,明天什么都不投。一般来说,在田螺生长的旺季,可以适当增加投喂的频率,一天可以投喂两次。但在高温或者低温季节,田螺的食欲会下降,这时候就可以减少投喂的频率,一天一次或者隔一天一次就可以了。而且每次投喂的量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如果天气好的时候,田螺的活动量比较大,食欲也好,就可以适当多投喂一点;要是天气不好,像下雨、大风天,田螺都不怎么活动,吃的也少,那就少投喂一点。这样根据田螺的实际食欲和需求来调整投喂频率和量,饲料就不容易被浪费,利用率自然就提高了。
饲料的投放方式也有讲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简单地把饲料堆放在一个地方。可以把饲料均匀地撒在田螺养殖池的各个角落,让每一只田螺都有机会吃到饲料。还有一种方法是把饲料做成小颗粒或者小团子,然后分散在水中,这样田螺就可以更方便地获取食物了。另外,在池塘里可以设置一些固定的投喂点,但是要注意在投喂点周围不要有太多的杂物,避免影响田螺游到投喂点。这样就像在田螺生活的环境里合理分布了多个“餐厅”,让它们都能轻松“就餐”。
饲料的新鲜度也是不容忽视的。新鲜的饲料营养成分保存得更好,田螺也更爱吃。如果把饲料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变质。比如说,含有鱼粉成分的饲料,一旦变质,就会产生一些有害的物质,田螺吃了这样的饲料,不但吸收不到营养,还可能会生病。所以,养殖户应该尽量购买小包装的饲料,按照实际需要量使用,避免饲料的积压和长时间储存。
再说说水质和饲料投喂之间的关系。良好的水质是保证田螺健康成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的基础。如果水质太肥,里面有很多有害的藻类或者微生物,田螺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而且饲料在这样的水质里分解速度也会变快,影响田螺正常进食。所以,要定期对养殖池进行换水、换水的同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有益微生物来改善水质,保持水质的清澈和稳定。这样,在适宜的水质环境下,田螺会更积极地进食,饲料也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光照条件也会影响田螺对饲料的摄取。田螺虽然不像陆地上的动物那样对光照有很明显的向光性,但合适的光照能够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间接影响田螺的活动和食欲。比如,在白天阳光充足的时候,水中的藻类光合作用强,产生更多的氧气,田螺就会更活跃,这时候投喂饲料,它们的摄食效果会更好。所以在安排饲料投喂的时候,也可以考虑一下光照因素,选择在水质溶氧量较高的时候进行投喂。
在田螺养殖过程中,要全面、细致地考虑每一个可能影响饲料利用率的因素。从田螺自身的生长阶段,到饲料的配方、投喂频率、投放方式,再到水质和光照条件,每一个环节都相互关联。只有把这些方面都优化好了,饲料的利用率才能提高,田螺产量不达标的问题才有望得到改善,让田螺养殖产业能获得更可观的收益。每一只小小的田螺背后都有着一套大养殖学问,而这些学问的背后就是养殖户们对提高产量、增加收益的不断探索。只有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养殖细节,才能在水产养殖这片广阔天地里收获满满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