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在2022年开启了崭新的篇章,随着Midjourney的发布,一场新的艺术探索之旅开始了。这款软件以人工智能和文本到图像生成技术为基础,为数百万Discord用户提供了创造艺术的机会。尽管“六指女士”的频繁出现可能会逐渐减少,但毫无疑问,人工智能艺术已经开辟了创意产业中的无限可能性,涵盖了音乐、艺术、诗歌甚至动漫等广泛领域。
然而,在这场引人瞩目的艺术革命中,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评论家们就人工智能在艺术中的作用以及对艺术家角色的影响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人工智能艺术是否会侵蚀艺术的神圣性,抑或是重新定义了我们对创造力的认知?
“生成的人工智能艺术”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这一艺术形式源自一系列生成式人工智能程序,它们能够创造各种图像,包括照片、绘画和素描,仿佛是由人类艺术家创作的作品。Midjourney、DALL-E、StableDiffusion等生成式AI程序运用扩散模型进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程序员提供真实图像(通常未经图像所有者许可),神经网络学习图像的共同特征和模式,然后将这些元素融入最终生成的作品中。这个迭代过程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直到原始图像的痕迹消失,但生成的结果仍然符合预设的提示。这些模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输入数据,区分生成狗和猫等物体的意义。一旦它能够从随机分布中获取和优化数据的初始状态,它将逐步去除数据中的噪音,创造出与提示内容相关的真实样本,这一去噪的过程被称为扩散。
然而,这并不是人工智能艺术的开端。早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艺术家Harold Cohen便创造了“AARON项目”,通过算法使计算机能够模仿手写绘画风格。到了21世纪初,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这一领域。项目如ImageNet和GoogleDeepDream等的涌现,建立了艺术与代码之间的桥梁,允许计算机软件识别美学模式和视觉对象。2014年,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Ian Goodfellow引入了生成对抗网络(GAN),该网络包括“生成器”和“鉴别器”两个神经网络,通过不断训练创造出独特的图像。
这段历史展示了一种积极的进化,艺术和技术共同推动着创作的演变。然而,引发了争议的是,技术是否能够替代艺术的原创性。尽管人工智能轻松创造美学内容,但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决策和策展仍需要人的干预。此外,人工智能艺术也面临版权和道德问题。虽然它能够从他人作品中学习,但是否受到原创作品的合法保护仍存在争议。
总之,人工智能艺术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创作领域,尽管充满了探索和挑战,但它也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崇尚还是怀疑,人工智能在艺术中的角色不容忽视,它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对创造性的认识,也将引领着未来艺术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