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你小时候看电影是什么样的?
”儿子小明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手机不离手。
这个问题,把我带回了几十年前那个热闹非凡的夏夜,思绪翻涌,仿佛又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熟悉的放映机声响。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却精神富足的年代,那时的快乐很简单,也很纯粹。
究竟是什么样的快乐,让几十年后的我依然记忆犹新?
小明的好奇,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
我放下报纸,目光飘向窗外,思绪回到了那个充满期待的童年。
那时,村里要是能放一场电影,简直比过年还热闹。
消息一传开,就像插上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家家户户。
放映的地点通常选在村口的打谷场,或者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下。
放映队会提前准备好一块白色幕布,或者干脆就找一面白墙。
天还没黑,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自带板凳、砖头,甚至还有人扛着门板。
那场面,像极了赶集,热闹非凡。
“占位置?
那不得打架啊?
”小明放下手机,好奇地问。
我笑着摇摇头,告诉他,为了抢个好位置,我们可是有“战术”的。
我们会提前和朋友们商量好,谁先到就帮其他人占座。
占到好位置的,还要给朋友们带点零食,几个烤红薯,或者一把花生,都是孩子们眼中的美味。
“要是下雨怎么办?
”小明继续追问。
我笑了,下雨?
那时候的我们才不怕这个呢!
记得有一次,正看到《英雄儿女》最精彩的战斗场面,突然就下起了倾盆大雨,电闪雷鸣。
可是,没有一个人离开,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银幕。
有人把草帽递给身边没带伞的人,有人把外套借给旁边的老人。
大家就那样淋着雨,看完了整场电影。
还有一次,为了看《小兵张嘎》,我们走了十多里地去邻村。
路上遇到一群放牛的孩子,听说我们去看电影,他们立马把牛拴在路边,跟着我们一起去了。
第二天,他们都被家里狠狠地训了一顿,但谁也不后悔。
“你们那时候最喜欢看什么电影?
”小明若有所思地问。
我告诉他,战争片最受欢迎,《渡江侦察记》、《上甘岭》、《英雄虎胆》……还有外国片,像《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虽然放映机经常出问题,画面也不清晰,但我们根本不在乎这些,完全沉浸在电影的世界里,跟着剧情或喜或悲。
冬天的夜晚,寒风刺骨,手脚冻得麻木,但我们依然舍不得回家。
大家互相挤在一起取暖,时不时跺跺脚,搓搓手。
有时候,电影放到一半,胶片断了,放映员就得停下来接片子。
这时候,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讨论剧情,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听起来比现在看电影有意思多了。
”小明感叹道。
是啊,那时候的露天电影,是属于全村人的狂欢。
老人们会带着小板凳,早早地坐在后排聊天。
年轻人三三两两地站在周围,小孩子们则坐在最前面的地上。
放映机的“咔哒”声,人群的欢笑声、议论声,还有远处传来的蛐蛐叫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夏夜最美的交响曲。
后来,电视普及了,家家户户都能在家看节目了。
再后来,有了电影院,可以在舒适的座椅上,欣赏清晰的大屏幕。
露天电影,渐渐地就消失了。
我走到窗前,望着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思绪万千。
那种感觉,那种全村人围坐在一起,在星空下共同期待、共同欢笑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
小明安静地听完我的讲述,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说道:“爹,要不咱们明天去看场电影吧?
”我笑着点点头。
窗外,夜色渐深,繁星点点,恍惚间,我又听到了那熟悉的放映机的声音……科技的进步带给我们更舒适的观影体验,但曾经的那些露天电影,却承载了我们太多的回忆和情感。
在如今这个个人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是不是也失去了一些弥足珍贵的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