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最魔幻的娱乐圈事件,莫过于白敬亭主演的《难哄》——开播即登顶热度榜,却在8集内遭遇口碑塌方。这场舆论风暴背后,是演员、剧作与观众期待的三重撕裂。
一、春晚余震:抢C位争议成导火索
2024年春晚《上春山》表演中,白敬亭因“临时换黑衣”“走位异常”被质疑抢占C位,尽管彩排视频显示其走位符合编排,但黑色服装与魏大勋、魏晨的白色造型形成强烈反差,被网友戏称“春山学大师”。这场争议导致白敬亭路人缘暴跌,品牌合作终止传闻频出,甚至被调侃“用一件黑衣炸了事业路”。
当《难哄》定档与陈晓离婚热搜同期,“难哄”一词成为情绪宣泄口,将白敬亭推向舆论火山口。
二、《难哄》三宗罪:从魔改原著到价值观崩塌
1. 性骚扰情节成“流量燃料”
剧中女主温以凡8集内遭遇6次性骚扰,从职场潜规则到合租侵犯,这些情节被批“用女性苦难喂糖精”。更致命的是,剧方将原著中女主的反抗改为隐忍,甚至安排她安慰施害者家属,被怒斥“宣扬受害者有罪论”。网友辣评:“这不是甜宠剧,是《如何成为完美受害者指南》”。
2. 魔改IP引发书粉暴怒
原著中独立果敢的温以凡,在剧中沦为“等待男主拯救的小白花”;桑延从慵懒深情的形象变成“AI霸总”。编剧强加“浴室带陌生男性”“遇险不报警”等反智桥段,导致豆瓣开分仅4.8。
3. 演技与CP感双重塌方
白敬亭被批“皱眉、歪嘴、端架子三件套”,与章若楠的互动被讽“像ATM机盯客户”。即便导演瞿友宁解释“演员需要成长”,但观众显然不愿为“机器人式表演”买单。
三、行业病灶:预制剧时代的必然代价
《难哄》的溃败暴露三大行业顽疾:
流量选角陷阱:白敬亭与章若楠虽符合“S+项目颜值标准”,但与角色契合度为零。
快餐式制作:89天速成拍摄、绿幕抠图公寓,连群租房脏乱差都假得离谱。
价值观脱轨:将性骚扰作为爱情催化剂,本质是资本对女性议题的消费。
四、观众觉醒:我们为何越来越“难哄”?
当白敬亭在《南来北往》中饰演铁路青年获赞“接地气”,却在偶像剧中“水土不服”,本质是观众对悬浮叙事的厌倦。Z世代观众要的不再是工业糖精,而是真实感、共情力与价值观的共振。
《难哄》试图用“美强惨”人设和热搜营销复制成功,却低估了观众对真诚的渴求。
五、逆风翻盘可能?口碑重构的三条路径
演技救赎:参考赵又廷“整容式演技”案例,用后续剧情中的微表情管理扭转印象。
价值观纠偏:删除争议情节并公开道歉,参考《摩天大楼》对性侵议题的严肃处理。
粉丝经济转型:从“数据打投”转向与观众共创,如发起剧本研讨会等。
导演瞿友宁所称“97%好评”的优酷站内数据,恰印证了流量时代的认知割裂——算法可以制造虚假繁荣,但人心终究难哄。
结语
白敬亭的“塌房”,本质是娱乐圈流量逻辑的雪崩。当观众开始用“拒绝观看”投票,当“难哄”成为对行业良心的拷问,或许这场风暴能成为内娱回归创作初心的转折点。毕竟,真正的演员口碑,从来不是热搜给的,而是角色一寸寸挣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