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形成了空前的中集权。以前,六部和地方的文件上来之后,首先经过中书省,让丞相先行过目,大事丞相报告给皇帝,小事丞相自己就处理了。丞相的权力的核心,就是处理政务。但丞相没有了,所有的政务都归皇帝来处理,皇帝也吃不消。于是衍生出了两个部门,一个司礼监,一个是内阁。
内阁由最有学识的一批大学士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就政务给出自己的建议,提供给皇帝采纳。
司礼监是一批太监,主要就是帮助皇帝减少工作量。在奏章上批复,皇帝口述,秉笔太监代替皇帝写;奏章写好了,掌印太监复核无误之后,拿出印玺来盖上宝印。
这种政治格局的出现,导致了明朝的政治出现了“司礼监——内阁”的双轨制。有人说,内阁首辅是丞相,也有人说司礼监掌印太监有丞相之实。但如果皇帝自己处理政务,他们都是不会真正获得丞相之权的。
实际上,司礼监和内阁的如果加在一块,权力是远超丞相的,但如果他们分开,权力又远远不及丞相。
内阁如果和司礼监联合,其权力甚至大到可以管控皇帝。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万历年间冯保和张居正结成的政治联盟。冯保在张居正的帮助下获得了掌印太监的位置。而两人共同努力驱逐了高拱,而当张居正要实行改革的时候,冯保又全力支持。
02
但内阁和司礼监之间并不只有合作,更多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矛盾重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司礼监的太监们依附于皇权而存在,作为皇帝的奴仆,他代表的是皇帝的个人利益,他们也是皇帝的心腹。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是开国功臣,曾多次劝谏朱元璋。有一次,他对朱元璋说:“内臣太多了,可以裁减一些。”朱元璋听完之后,勃然大怒,说:“你想要削弱我的羽翼是何居心?这些必定是那些门客教你的。”朱元璋下令将李文忠的门客们全部诛杀,李文忠因为惊惧,不久后去世。
朱元璋是明朝对宦官打压最狠的皇帝,他尚且视太监们为自己的羽翼,其他皇帝就更不用说了。
而内阁成员是文官,他们代表是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他们理所应当地认为,国家的权力应该在官员们手中,而不是在一群阉人那里。
故而,司礼监和内阁发生矛盾,在明朝是很常见的。
比如,天启年间,魏忠贤的权力很大,与东林党为首的一群文官发生了激烈冲突。叶向高作为首辅,对魏忠贤的做法虽有不满,但也不愿意与魏忠贤发生直接的冲突,只是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地位不断地救援那些被魏忠贤打倒的官员。
魏忠贤的权势很大,一些大学士、刑、礼、吏等部尚书都因此被迫离职。叶向高争不过魏忠贤,只得不断去营救被魏忠贤所攻击的官员。
给事中章允儒被廷杖,叶向高营救;
御史帅众被流放,叶向高营救;
给事中傅魁营被贬职,叶向高营救;
给事中陈良训被下狱,叶向高以辞职相救。
……
如此等等,不能一一列举。好好的一个帝国首辅,变成了一个救火大队长。
而叶向高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救。工部郎中万燝弹劾魏忠贤,叶向高力救,但没能成功,万燝被当场打死。
御史林汝翥一次见一太监胡作非为,遂大声呵斥并鞭打,这可捅了篓子,太监是皇帝的奴才,可不是文官们可以打的。太监们前来捉拿林汝翥,林汝翥很害怕,躲藏起来。据说这个林汝翥是叶向高的外甥,一众太监找不到人,就围住了叶向高的宅子,要求拿人。叶向高作为大明首辅,居然被一群太监围了府邸,可见魏忠贤权势之大,而受此侮辱的叶向高,坚定了辞职的想法,请求离职多达二十多次,天启帝最终也只能同意。
叶向高离职之后,魏忠贤将自己的亲信安排进内阁,内阁也成了魏忠贤的玩物。
03
在明英宗时期,内阁成员,被王振压制得喘不过气来。
在土木堡之战的时候,有两名内阁成员跟随明英宗大军而行,分别是首辅曹鼐和刚入内阁的张益。而此时,权力为司礼监的王振所掌控,兵部尚书邝堃和户部尚书王佐前去进谏,被王振命令在账外跪了一夜。内阁的曹鼐和张益两人完全被排除在决策层之外,毫无建树,最终均死于土木堡之战。
王振的权力很大的,在朝堂之时,即便是尚书级别的官员,也经常被王振下到监狱,甚至让他们戴上枷锁,在城门口示众。
正统六年(1441年)十月,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重建竣工,英宗按照管理摆筵宴,进行庆贺。按照明朝旧制,宦官是没有资格参加的,英宗也没有让王振参加。但在宴席之上,英宗害怕王振不高兴,派人前去看望。王振见了来人,大发牢骚说:“周公辅助成王,为什么唯独我不可以到宴会上去坐一坐呢?”英宗听闻之后,觉得王振受了委屈,让王振由东华门的中间大门进入宫中参加宴会。王振一到,百官即向他朝拜,这些百官,自然包括内阁成员。
04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司礼监的大太监们往往能够主宰朝政,比如: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而内阁却不能,即便想要主宰朝政,也必须与司礼监合作才行,张居正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何会出现如此的情形呢?原因还是得从票拟制度上去找,内阁的票拟权说白了,还是建议权,而司礼监的批红权,是决定权。当皇帝不作为,或者是年幼之时,不自己掌握批红权的时候,司礼监的权力就会得到急剧的膨胀,并代行皇帝的职权。
内阁不是没有想过夺回批红权。
嘉靖、隆庆时期,内阁的地位得到提升,内阁的一众成员们就想把批红权收回给内阁,做得最成功的是高拱。高拱当了首辅之后,其权力甚至可以干涉到司礼监人员的任免。
当时当时司礼监掌印太监空缺,依资历应该由冯保继任该职,高拱推荐御用监的陈洪来取代他,冯保由此而忌恨高拱。到陈洪被罢免后,高拱又推荐孟冲。孟冲原来执掌尚膳监,按例不应执掌司礼监,冯保对高拱的憎恨可想而知。
在整个明朝历史上,高拱是职权最大的首辅之一,仅次于后来的张居正,因为他夺取了司礼监的批红权,并直接干涉到司礼监主要人物的任免。
冯保遂与内阁的张居正往来,图谋除掉高拱。而张居正也有谋求首辅的想法,冯保与他结成政治联盟。高拱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后院起火,当他与冯保决战之时,张居正在后面捅了他一刀。这在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并不是什么奇闻,但内阁短暂地从司礼监夺回的批红权,又很快回归到了司礼监。
05
当然,司礼监和内阁的权力和利益交织,远不是短短一篇文章就可以讲得清楚的,但“内阁——司礼监”的双轨制作为明朝权力的核心,对一个朝代的影响是空前的。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明朝实际上是用太监和文官共同治国。这种情形的出现,最根深蒂固的原因,是明朝皇帝们空前地中央集权。
最终,我们看到大明亡国之时,为国捐躯的官员远甚于前朝,而陪伴明朝皇帝走到最后的则是一名太监。
感觉明朝是封建王朝中制度最完善的一个朝代,皇帝不用劳心劳力,末期宦官虽然当权,却没有发生唐末宦官乱权的事情。要不是崇祯太过刚愎自用,换个闲散皇帝说不定还能撑个几十年[笑着哭]
一堆贪污犯玩命的破坏粮食,最后玩崩盘了
但凡皇帝能控制局面就不会摆烂,失望太多了就烂摆
中书省,门下省一一内阁,司礼监,意思相同。
这个自媒体也太…误人子弟了吧…
这叫两府制
东林党兼并土地!
你就去胡说八道,张太后死于正统7年,这之前王振就是个屁
明朝多次出现昏君,但危而不亡,这个制度起了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