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山中的中华盆距兰!一种省内也非常稀有的兰科植物

林海伦的自然观察 2024-05-14 06:48:45

撰文/摄影 林海伦

2017年1月,我在余姚四明山高山上首次发现了宁波的第46种兰科植物——中华盆距兰。当时我在一片险峻的崖壁下,抬头望见岩壁高处有一片抱石莲生长,便随手拍了张照片。

回家后,在电脑上将照片放大时,发现在抱石莲中间还有一种从未见过的细小的附生植物,样子与常见的蜈蚣兰有几分相似,后来请省内的植物专家鉴定为“中华盆距兰”。

2017年4月15日,我再次来到那片崖壁下,终于采集到刚刚开花的中华盆距兰的标本,并对其花朵进行解剖观察,鉴定结果的确是中华盆距兰。

在当时的老版《浙江植物志》上并没有收载这个物种。在2021年出版的新版《浙江植物志》的中华盆距兰条目下,记载该物种在省内仅分布于临安和建德两处,而且没有附上相应的生态照片。没有收录相应的植物图片,这在新版植物志中是极为罕见的,表明编制者并无可以使用的现成图片,可见中华盆距兰在省内真的是特别稀少的存在。

转眼6年时间过去了,我想去回访一下这种特别稀有兰科植物的生长状况。今年4月20日,我来到这片险峻的崖壁下,发现多数植株的花朵已经开败变红,而且有的子房已明显膨大,只有少数花朵正在盛开中。

中华盆距兰的生境,一处向阳的岩壁上爬满这种稀有的附生性兰科植物,花期在每年的4月

中华盆距兰的生境,一个向阳的岩壁,高山上的空气湿度大,树杆上长满许多地衣植物

中华盆距兰的生境,一个向阳的岩壁,高山上的空气湿度大,树杆上长满许多地衣植物

中华盆距兰的生境,一处向阳的岩壁上长满抱石莲和地衣植物,上方有树荫遮挡,形成一个半阴的环境

中华盆距兰的生境,一处向阳的岩壁上长满抱石莲和地衣植物,上方有树荫遮挡,形成一个半阴的环境

中华盆距兰的生境,一个向阳的岩壁处,与抱石莲相伴生

中华盆距兰的生境,一个向阳的岩壁处,与抱石莲相伴生

中华盆距兰的生境,与抱石莲相伴生,表明此处环境总体是阴湿的

中华盆距兰的生境,一半生长在岩石的阴影处

中华盆距兰的生境,其气生根牢牢地吸附在岩石的表面,花朵有的朝上,有的朝下,有的花朵凋谢后幼果马上形成

中华盆距兰的生境,叶片为左右二列状,花朵开败后花冠便收缩变红,比盛开时的更加醒目些

中华盆距兰的生境,盛开的花朵以绿色和白色为主,花瓣的颜色与叶片几乎相同,花朵开败后花冠便收缩变红

中华盆距兰的生境,盛开的花朵以绿色和白色为主,花瓣的颜色与叶片几乎相同,花朵中雄蕊的药帽已经脱落不见

中华盆距兰的生境,盛开的花朵以绿色和白色为主,花瓣的颜色与叶片几乎相同,其中一朵开败后子房明显膨大,果实形成的速度极快。

中华盆距兰花朵的亮点在发达的囊状距上,距的底部呈前后压扁的锥形,非常有个性,由此有盆距兰的大名

整体上看,这片中华盆距兰的生长在走下坡路,原因是与其相伴生的抱石莲干枯了许多。大家知道,抱石莲这种蕨类植物是种典型的喜阴附生植物,这儿的崖壁是个阳坡,在上方有树荫遮挡时,环境非常适合它们的生长,但上方的大树受到冻雨的影响,遮荫的树枝缺失后,强烈的阳光暴晒后抱石莲的叶片纷纷枯萎,那么中华盆距兰的生长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中华盆距兰是种喜半阴光照环境的植物种类,在光线很差的地方很难成活,而阳光太强则意味着缺少水分的滋润,因此生长不良。依我看,这种只生长在岩石表面的附生兰科植物主要是利用空气中的湿度和晚上的露水来获取水分的,因为附近的树杆上有大量的地衣生长,上方有树荫的话便有利于水分的保持,否则就会慢慢枯萎。不过,有部分植株会转移到岩石下方的避阴处生长,对于这个种群的命运我还是相当乐观的。由于这一生长点位于人迹罕至的偏远山峰上,人为的干扰是可以排除的。

在野外的岩壁上要发现中华盆距兰十分艰难,其花朵只有成人指甲片那么大

这是宁波境内第二个中华盆距兰的生长点,位于阴面的岩壁上,此处几乎没有伴生植物

这是宁波境内第二个中华盆距兰的生长点,位于阴面的岩壁上,此处几乎没有伴生植物

这是宁波境内第二个中华盆距兰的生长点,花朵中雄蕊棕色的药帽还未脱落

中华盆距兰完整植株特写,花序梗较短,花朵几乎是贴着茎而着生的

中华盆距兰完整植株特写,花序梗较短,花朵几乎是贴着茎而着生的

中华盆距兰的伴生植物:石耳,一种十分罕见的瓶口衣科的地衣种类

后来,我在另一面的岩石上又发现有10多株中华盆距兰,这是个典型的阴坡岩壁,但散射光线是明亮的,生境条件相对较好,但这个点没有什么显著的伴生植物,它们依靠自己强大的气生根牢牢地攀附在粗糙的岩石表面。

这次我又采集了一株开花的植株进行进一步的显微观察和研究。发现其叶片基部具有一个明显的关节和发达的叶鞘,叶鞘将其茎完全包裹起来,这一特征与铁皮石斛很相似,其叶鞘和叶片表面都具有紫红色的斑点。叶片呈椭圆形,长约1cm,上表面在中脉处下凹,无侧脉。对叶片作纵向剖面观察时,发现除了有一细小的中脉维管束外都是含水丰富的薄壁细胞,原来这其实是种微型的多肉植物类型,难怪它们可以生长在没有泥土干燥的岩石表面。

其气生根从不特定的位置突破叶鞘长出,肉质根原本在野外是白色的,但是带回来后观察时变成了绿色,根顶端有白色根毛,这是真正具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部位。它们的花朵形成一个很短的总状花序,每个花序只有1-2朵花。其子房扭转或不扭转,因此其花朵的唇瓣有时位于上方,有时又是在下方。

中华盆距兰的花朵直径只有1.5cm,与我的指甲一般大,其3个萼片和2个花瓣几乎都呈绿色,只有唇瓣为类白色,且唇瓣的前唇中间还有一个绿色的圆斑,使其花朵很不醒目。在野外要发现它们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这也许是其独特的生存策略,就是不想被人们看到。

中华盆距兰的植株放大图,看上去与铁皮石斛有几分相似,叶柄具关节,叶片生长在叶鞘上,叶鞘完全包裹住茎部

植株放大图,看上去与铁皮石斛有几分相似,叶柄具关节,叶片生长在叶鞘上,叶鞘完全包裹住茎部

叶片呈椭圆形,长约1cm,表面可见有紫色斑点,中脉处下凹

叶片呈椭圆形,长约1cm,表面可见有紫色斑点,中脉处下凹,无侧脉

叶片背面和叶鞘也有紫色斑点,叶柄扭转,叶柄基部有明显的关节

叶鞘剖开后可见里边的茎是呈绿色的,气生根也是绿色的,同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叶片纵剖面,像是多肉植物,只在中脉位置有细小的白色维管束

气生根顶端有白色根毛,它们就是利用根毛来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

花朵特写,3个萼片和2个花瓣几乎与叶片相同,只有唇瓣特别发达

花朵特写,唇瓣分为前唇和后唇两部分,前唇向下反卷展开,后唇成为一个囊距

花朵特写,唇瓣分为前唇和后唇两部分,前唇向下反卷展开,后唇成为一个囊距

花朵特写,唇瓣分为前唇和后唇两部分,前唇向下反卷展开,后唇成为一个囊距

中华盆距兰开放的花朵直径约1.5cm

开败的花朵其萼片和花瓣收缩,直径只有1cm,为短总状花序,花梗连子房长约1cm

唇瓣的前唇特写,中心处有一绿色的圆形斑,内部有紫色斑点,前唇的两侧为白色,边缘与上面密被短柔毛

唇瓣的前唇特写,中心处有一绿色的圆形斑,内部有紫色斑点,前唇的两侧为白色,边缘与上面密被短柔毛

唇瓣的前唇特写,整体呈肾形,其中心处有一绿色的圆形斑,内部有紫色斑点,前唇的两侧为白色,边缘与上面密被短柔毛。

唇瓣特写,后唇形成一个巨大的囊口,由此叫“盆距”兰

从花朵底部向上观察,前唇明显向下反卷,后唇外表面具紫红色斑点

后唇的囊距纵剖面

后唇的囊距纵剖面,底部有类似蜜腺一样的胼胝体,但并没有花蜜存在

花朵背面观,3个萼片绿色,花瓣的紫红色斑点较密些

合蕊柱上的雄蕊可见有花粉块,其药帽已脱落

合蕊柱上的雄蕊可见有花粉块,其药帽已脱落

雄蕊的花粉块2个,蜡质,近球形,各具1 孔隙,黏盘厚,顶端2叉裂,花粉块的柄扁而狭长,约2mm

雄蕊的花粉块2个,蜡质,近球形,中间各具1 孔隙

许多兰科植物的花朵中会有一个距的构造,比如独花兰就是这种类型的花朵。中华盆距兰的距特别大,它是唇瓣的后唇部位下凹形成的一个囊状的构造,底部呈前后压扁的锥形,纵向剖开后可在其底部看到一个类似蜜腺一样的增厚组织,叫作胼胝体,但并没有看到有花蜜。据称兰科植物普遍会用这种欺骗性的办法来迷惑采蜜昆虫,当昆虫看到花朵里边有个囊状的器官时,以为一定会有香甜的花蜜,待发现没有花蜜时,已经在距里边转悠了一圈,无意间传粉的行为便实施了。

中华盆距兰的后唇是个巨大的距,因此便有“盆距兰”的大名,但其唇瓣的前半部分是向前反卷的,两侧是呈白色的,中间一个圆斑中还面有许多暗紫色的斑点,边缘与上面密被短柔毛。

其雄蕊是由2个圆球形的花粉块组成,每个花粉块上各有一个空隙,表明内部是空心的,花粉块下方有1个长约2mm的柄,柄底下有个粘性很强的分叉的粘盘,粘盘就位于柱头的上方,这是传粉的关键构造。

当其花朵开败后,萼片和花瓣会变红且收缩,这时花朵的直径只有约1cm。我在中华盆距兰生长的附近岩壁上发现有许多石耳生长,这是种十分罕见的瓶口衣科的地衣种类。我以前只听说在安徽黄山的岩壁上有这种奇特的地衣,宁波境内还是首次看到,表明此处的原生态条件十分优越。

林海伦 2024年5月10日

作者简介:林海伦,宁波市药品检验所主任中药师,30多年来一直关注研究宁波的乡土动植物资源,发现过大量珍稀物种,并长期致力于科普宣传工作

0 阅读:0

林海伦的自然观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