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告别》:父亲告别他的电影,女儿告别他的父亲

岳麓山上的树 2024-08-30 09:08:09

电影《告别》是女儿写给父亲的散文诗,导演沉稳、简练地讲述了父亲生命最后时刻的故事。整部影片拍得沉稳慢热又克制,在这个向死而生的故事里,亲人间的芥蒂因最后的告别而冲散,释解出濡沫真情。 “有一天突然发现,你无数次抵制的、对抗的、厌恶的人,有一天他走了。而你已经把他的一切都融入了你的生命里。” 果然就像湖南企发文化文案人曾代写的宣传语,死是一件天经地义的困难的事。

该片以导演的父亲为原型,讲述了蒙古族导演塞夫在罹患癌症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发生的故事。濒临死亡的父亲塞夫有着辉煌的过去,虽英雄迟暮但内心依然狂放不羁,以异于常人、不近情理的倔强态度抗拒着死亡的召唤;国外回来的山山仍然处在叛逆期,完全无法融入父辈的生活,蹂躏着自己的情感和身体;母亲亦与父亲、山山拥有完全不同的生活观、价值观,已在世俗红尘生活中游刃有余,招人烦又令人怜悯;还有琐碎、世俗的姑姑,慈悲的奶奶。一家几口人性格各异,短时间内矛盾频出,隔阂展现...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威严又有文艺范儿的父亲,干练琐碎的母亲,叛逆期的女儿,一家人严重缺乏沟通。而他们同时也是一个蒙古族家庭,那个感觉很温暖的奶奶,一直操着一口蒙古语,那个威严的父亲只有在他的母亲的面前才像一个乖乖的孩子。父亲曾经奉献青春的电影制片厂走向衰败,下岗工人们互相扯皮埋怨,曾经的辉煌早已烟消云散,只能看看原来老电影里自己策马奔驰的身影,感慨时不我与。痛心于草原上盖起不伦不类的水泥蒙古包,发展什么旅游房地产,传统的蒙古曲调被严重遗忘,越来越多的蒙古人被卷进了城市化的浪潮之中,再也回不去曾经的草原。

整部影片算是偏私人化的影像,以半虚半实的方式讲述了导演自己与罹患癌症的父亲的最后时光。感触最深的是家人之间明明是彼此关心的,但却不知如何温柔地表达,只能以一种倔强和粗暴的方式相互对待,尤其是全家曾经在内蒙古与进入大城市之间的转变,更反映出某种问题。而这样的关系,也从上一辈父母之间蔓延至女儿对待自己的情感关系之中。而在拍摄上导演大量采用了固定镜头,而且利用门或墙之类的作为前景遮挡部分视线,再加上导演本人的旁白自述,营造仿佛在场但只是观望的感觉,平添了几分回想过去的疏离感。

这是对父亲的最好的“告别”,我们看到了导演的作者性,看到了一个从生活中提炼萃取出来的文本,看到了真实的符合人物性格的台词和对话。就像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婷婷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的,影片可以看成一种文本内外的套层结构,戏内父女亲人之间的龃龉、抚慰与和解,是戏外导演与家庭的真实经历。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成熟的摄影和场面调度,冷静克制的为我们勾画出一个家庭的面貌,一个如此生动真实的父亲的形象。那是属于青春的反叛,也是属于对生命,对死亡,对父亲最真挚地抒写,这是属于创作者的幸福。

本片真实地呈现了生活的原貌,没有那么戏剧性,就是这样琐碎平常甚至无趣,纵使是生离死别,也是如此。父亲告别他的电影,女儿告别他的父亲。国有制片厂和胶片的没落,语言传承和民族图腾(马,蒙古包)的衰落,旅游业的粗糙开发,年轻一代无处安放的感情,老一代略显寥落的收场。一家人三种处境,各自支离破碎,毕竟已经不是那个在马背上喝酒驰骋的年代。我们不断跟过去的时间告别,完整自己的生命,然而却不擅长说再见。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