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与,是一种真与美的行为体现。懂得施与的人,很多时候都具备利益大众、利益社会的利他精神。施与者,往往都会为受施者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鼓励以及安慰等。从而,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活着的勇气以及生存的价值等。
图\摄图网
纪伯伦创作的文学作品《先知》,就有谈到关于施与层面的内容思考与探析。通过对作品相关章节的阅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角度去思考和了解到关于施与的魅力和价值。
当中,有关于施与时的生命态度、施与后的目的与动机以及施与时的人生状态等。这些,恰恰是作品《先知》当中都有所谈到和分析到的内容与主旨。
态度态度,通常是指我们面对某些事件时,所会萌生或抱有的一种心态。当然,施与的时候,我们作为施与者,往往也会有自身的态度和想法。此时此刻,拥有正确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作品《先知》当中,作者就描绘了施与者所会抱有的各种心态与看法,并且为我们读者指出了施与时所应该抱有的正确心态和想法。如此,让我们读者能够发现和体会到正确态度的重要性。
图\摄图网
很多时候,施与者为别人提供施与的时候,会带着或者萌生出各种不同的态度。当中,包括了欲念影响下的执着、对生命信任时的豁达、对待失去施与之物的痛苦或者大方慷慨的高兴等。
然而,在众多施与过程中所产生或抱有的态度,并不是都是正确的、妥当的或者恰到好处的。而且,作品还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施与时所抱有的豁达、慷慨以及高兴等。
因为,只有我们在施与过程中赋予自身豁达的心境、减少和去除欲念、满怀欢喜与高兴地去分享和施与。那样,才是真正的利益社会、利益大众,进而,才是施与时所应该抱以的正确态度和正确看法。所以,关于施与的态度,我们应该积极、乐观而又坦然的。
目的目的,其实可以说是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所希望达到的效果、愿望或者目标等。同时,我们也可以说目的,也属于我们的一种行为动机。而施与者,为别人提供施与的时候,也可能会萌生些目的。
作品《先知》当中,也为我们阐述了关于施与时应该抱以的正确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正确的行为动机,应该是怎么样的。如此,去端正和指引我们进行施与的动机与目标。
图\摄图网
有些人在施与的过程中,往往会萌生痛苦或不快的情绪。这种态度,并不是正确的。而《先知》里指出,我们在施与时不知道、不感受到痛苦,方是一种较为妥当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施与的目的中,不夹杂着痛苦,便是正确的方式。
与此同时,我们在施与时,也不去追求所谓的欢乐与快乐,而且,我们也不为了张扬自身的美德,才去进行施与。如此,这样的目的维度,才是正确的施与模式。也就是说,我们施与的过程,应该是无私无求的,才可以实现真正的施与。
作品《先知》以我们施与者在施与时的痛苦、欢乐或者张扬等可能出现的不正确的目的进行剖析,从而端正和指引我们迈向无私、无求的目的维度。如此,升华和拓展了我们读者在施与时的真正格局。
状态状态,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在行为行动时所应该呈现的模样和形式。那么,施与的状态,就可以理解为我们施与者在为别人、社会等进行施与时,所应该抱有的正确模样和形式。尤其是,内心层面的模样与形式。
作品《先知》里,为我们指出了施与时应该呈现和抱有的内在心灵、行为状态和模样。通过这种状态的阐述,告知我们在施与时候,应该以什么样子的内心、行为形式去面对,才是正确的。
作者通过作品《先知》谈到,我们施与者很多时候对外进行施与,往往是因为看到和了解到被施与者有所求,而后,才去进行给受施者以帮助、施与以及鼓励支持等。
然后,作品指出了较为美妙而又值得欣赏的正确施与状态,应该是,没有被施与者的请求触发,而是主动了解被施与者的所需,并主动去为他们提供帮助,如此,才是更为正确、美妙的内心状态与行为状态。
作品以被施与者无所求时,施与者主动提供帮助的心灵、行为状态,作为阐述的出发点,为我们读者指引和阐述了正确的、该有的施与方式和施与状态。因此,它是富有价值、意义以及魅力的。
从豁达之态度到无私之目的、再到主动的状态等,作品《先知》都进行了指引和阐述。它为我们读者,呈现了施与这种珍贵、友善、美好而又无价的行为行动时的一种正确打开方式。而对其中的施与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我们,或者更会懂得了善的真意与魅力。(文\蓝千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