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后裔的鲁国,竟有七年无君,作为见证者的孔子经历了什么?

水生烟客 2024-10-10 09:21:30

前言

众所周知,孔子这一辈子的政治主张就是四个字,克己复礼!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孔子一直希望天子、诸侯、卿大夫以及国人庶民,都能够回到之前井然有序的周礼社会中。

然而很遗憾的是,孔子不仅一辈子都没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反倒是见到了礼乐制度的彻底崩溃。

比如说制定了周礼制度的周公之国,鲁国,竟然就在有过一段长达七年的无君岁月!而孔子更是全程见证。

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孔子在职期间又做了什么?

一、历史重演

公元前842年,由于周厉王的改革触及了贵族和诸多国人的利益,于是乎,国人暴动发生。

周厉王只能仓皇逃出都城,并流亡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寻求当地诸侯的庇护。

而在周厉王出奔之后,由召穆和周定公联手执政,开启了所谓的共和时代!

之后的14年间,直到周宣王继位,周厉王去世都没能够回到镐京。

这多人在看到这段历史时,可能会觉得有些不可置信,毕竟一个国家的君王,竟然空置14年,这也太匪夷所思了吧?

可殊不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在春秋时期的孔子,也曾经经历了一段长达7年的无君岁月。

故事发生在鲁昭公25年,也就是公元前517年。

事情的导火索是鲁国的大夫郈昭伯和鲁国的卿季平子,因为斗鸡结果产生了冲突,郈昭伯因为畏惧季平子会找自己麻烦,再加上怨恨此前季氏夺去了自己家族的土地。

于是他便进宫劝说鲁昭公发兵攻打季孙氏,此时的鲁昭公也非常不满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势力。

因为在鲁昭公继位的第五年,当时鲁国之卿季武子联合孟孙氏和叔孙氏:

“罢中军,…四分公室,三家自取其税,减已税以贡于公,国民不复属于公,公室弥益卑矣。”

眼看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鲁国国君的生存,所以鲁昭公和郈昭伯一拍即合发兵攻打季平子。

可事实证明,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季武子活着的时候,就担心过有一天国君会对自己搞突然袭击,于是,在自己的府邸修筑了一座高达三丈五尺的武子之台。

所以鲁昭公虽然抢得了先手,但却并没能够在第一时间就拿下季平子。

反倒是回过味来的孟孙氏和叔孙氏,立刻率兵来援,结果一场混战之后,鲁昭公被打的大败,无奈之下只得仓皇出逃。

此后,鲁昭公就再也没能回到鲁国,在外流浪了近十年。

而在这7年间,鲁国并没有国君,由季平子为首的三桓集团独断国政。

那么当时早就已经成年,并且入朝为官的孔子面对这一幕礼崩乐坏的闹剧时,又作何反应呢?

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孔子其实已经比较接近政治中心了,并且鲁昭公也很早就关注到了孔子。

在公元前533年,当时的鲁国为了和宋国结好,于是就给孔子这位宋国流亡在外的公室后裔找了个宋人媳妇,丌官氏之女。

并且在孔子成婚那年,鲁昭公特地送来了鲤鱼作为贺礼,也因此孔子为自己的儿子起名为孔鲤。

公元前532年,孔子正式在鲁国出仕,并很快就靠着自己的博学广闻获得了贵族们的认可。

比如说三桓之一孟僖子,临终嘱咐两个儿子去孔子那学习礼仪,并且他们还在鲁昭公24年去洛阳见到了老子。

然后,鲁昭公就成为了丧家之犬。

得知消息后的孔子虽然对鲁昭公的冒失行为很是失望,但也对三桓驱除国君的行为无法接受,于是他就四处奔走,希望能够劝季平子接回国君。

但很遗憾,三桓对于孔子的劝说根本就不以为意,继续我行我素,做着自己独断专政的日子。

无奈之下,孔子在打听鲁昭公前去齐国寻求庇护的消息后,便也跟着去了齐国。

此时,齐国的国君是齐景公,而主掌齐国国政的是晏婴,需要注意,在此之前,齐景公和晏婴去鲁国访问时,曾经会见过孔子,并且据说天聊的不错,晏婴对孔子也是颇为赞赏。

当然了,孔子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去齐国,目的其实是希望能够帮助鲁昭公重回鲁国。

也是在这个时间点孔子向齐景公阐述了自己的治国观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对于孔子的观点,在继位之初,同样也被权臣要挟的齐景公是颇为赞赏的,也想过启用孔子,但是孔子一心都扑在鲁昭公身上。

另外,晏婴也认为孔子的学问是极好的,但他的那些政治主张实在是过于陈旧了,与国无利,所以孔子只能在齐国搞了两年学问。

后来,可能是围绕着要不要受鲁昭公回国,齐国内部发生了争论,最终的结果是,孔子据说是因为有齐国的大夫要杀他,于是不得不在公元前579年逃回鲁国。

至于鲁昭公也随后前去晋国寻求帮助。

当然了,最后的鲁昭公到底也没能够回到鲁国。

公元前510年,鲁昭公病死于乾侯去世,随后,鲁昭公的弟弟公子宋为君,即鲁定公。

看上去,鲁国似乎重回正轨,那么,孔子又如何了呢?

三、孔子的抗争

现实是最好的老师,在经过了几番现实的毒打后,孔子似乎醒悟了过来。

空言大义改变不了局势,只有让自己拥有足够的力量,或许才能够恢复梦想中的周礼。

不过,考虑到目前鲁国内部的情况,所以孔子在回到鲁国后并没有急着参与政事,而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学问好。

孔子在鲁国大开私学,招收弟子,很快就聚集了一批颇有实力的学生。

同时,当时的鲁国似乎是进入了下克上的循环。

作为鲁国卿大夫的三桓架空了国君,而季氏的家臣阳虎,也以下犯上控制了季孙氏。

阳虎和孔子的渊源颇深,两人很早就开始相爱相杀了,而阳虎在成为鲁国新的权臣后,多次邀请孔子,希望孔子能够和自己共行大事!

孔子自然不会答应。

不过这倒是给了孔子一个绝好的机会。

由于三桓在面对日益强大的家臣时力不从心,竟然和被他们架空的鲁定公变成了同盟。

于是公元前504年,认为时机已到的孔子出山,担任小司空。

在此期间,孔子成功帮助季孙氏驱逐了阳虎。

公元前499年,经过多年准备后,孔子终于成功得到了国君和三桓的共同认可,被任命为大司寇,摄相事。

接下来就是孔子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政治行动了,隳三都。

孔子试图利用三桓与其加成之间的矛盾,来摧毁他们坚固的城池,以此来加强国君的权威。

但很遗憾的是,孔子似乎从一开始就搞错了一件事。

那就是,违背鲁国周礼秩序的,可不只是阳虎这些家臣,而是在周礼秩序中,本就应该辅佐国君治理国家的三桓!

结果就是,隳三都半途而终,三桓重新控制了自己的领地,然后就重新架空了鲁定公,并一脚踹走了孔子。

而在孔子走后两年,鲁定公也在郁闷中去世,之后是他的儿子鲁哀公。

“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 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

这段经典对话,就是鲁哀公问政于孔子的话语。

看起来,鲁哀公也试图从孔子这里寻求重振君权的帮助,但可惜的是,孔子实在太老了。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

至于鲁哀公,则因为借越国之兵平定三恒失败,被迫流亡国外。

结语

历史总是充满黑色幽默的,明明在统治秩序之中,统治阶级是最大的受益人。

可同样由他们掌控的国家机器,也往往是从他们的手上走向崩溃。

而想要维护他们根本利益的孔子,反倒是变成了他们的眼中钉和肉中刺,也当真是莫大的讽刺了。

本文信息来源

【1】《谷梁传》记载,“鲁桓公七年 失国之君,称呼别有不同”.

【2】《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鲁国经历.

0 阅读:3
水生烟客

水生烟客

人生过往只是一缕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