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喜欢用老太太打比方,因为够老。
为何不用老头?
印象中女人衰老的更明显。
青岛海边住着的阔太太,从年轻开始保养,跟西北黄土高坡住着的天天种地的老太太,皮肤会一样吗?
大抵是不一样的,古玉亦如是。

来看这张图片,良渚文化玉璧,地方料。
明显可以看到皮壳老化明显,起了一层橘皮,就像老太太的皱纹。
总体来说,古玉皮壳老化状态跟如下几个因素有关:
一是玉质本身。
在同样的岁月摩挲下,新疆和田玉跟蛇纹石地方料,皮壳会有不同。
可以理解为一个天生丽质,一个皮肤粗糙。
二是加工工艺。
精抛光与粗打磨的古玉,皮壳差距很大。
这也是为何汉代玻璃光格外美,皮壳打磨好是主要因素。
三是坑口环境。
老太太生活在海边,气候适宜,生活在黄土高坡,风吹日晒。
古玉在干净的环境下,能更好地保持原本的皮壳状态。

同样是文化期古玉,巴林右旗博物馆这对玉蝉,跟新的一样。
出土于那日斯台遗址,妥妥的沙坑器物。
所谓沙坑,也就是环境好,沙窝子对古玉的影响,较之于黄土,小很多。
本身是河磨玉,抛光也漂亮,加上沙坑环境,所以大美如新。
这是真正喜欢红山文化的藏家最爱收藏的类型。
只不过眼力不够的朋友可能会看不懂,因为太干净了。
印象中的红山碱壳、云雾沁、土咬、开片等,都不明显。
但这才是妥妥的白富美啊!

所以古玉皮壳,没有一定之规。
绝不能用一种皮壳表象去套用其他。
常见有些刚入门的新人,才学会看祭坑残片,就开始各个群里打枪。
似乎在他们眼里,只有跟祭坑皮壳一样的才是真品。
这便是学艺不精、坐井观天了。
这就像用满脸褶皱的标准去衡量是不是老太太,似乎皮肤好一些的就不是老人了。
人家就不能天生丽质如出水芙蓉吗?
人家就不能天天保养皮肤吗?
人家就不能生活在海边湿润的环境中吗?
关键还是自己的认知。

古玉皮壳千姿百态,不变的是老化。
不管什么样的老太太,都不可能跟年轻女人的皮肤一样。
和田籽料制作的古玉,有其特殊的老化,只是不明显而已。
就像再漂亮的玻璃光汉玉,底子也是精打磨而成,绝不会抛光无痕。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各种实践,看各种材质、各种工艺、各个年代、各种坑口的东西。
要知道,每个当下的认知,都只代表当前的水平,绝不会圆满。
所以我目前说的这些,也只是我目前的认知。
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