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色芳华》中,蒋长扬是个闻名天下的贪官。他顶着花鸟使的名头,看似为皇上搜罗奇珍异玩,事实上却借机吃拿卡要、受贿索贿。
蒋长扬胃口很大,吃相也很难看。在剧中,从花鸟使闪亮登场的那一刻开始,他大贪官的人设就立得稳稳的。
从洛阳刘府离开前,他以刘申失察的名义,开始狮子大开口、变相敲竹扛。当着众人的面,蒋长扬赤果果地暗示道,“这失察之罪,且看我回程的马车,走得是快是慢。我这人忘性大,若回程的马车走得足够久,待我走到长安时,便什么都忘了。”
在这近乎明示的索贿面前,刘申一秒钟就get到了花鸟使的意思。他把回程的马车装得满满的,就此逃过了皇帝的惩办。回到大本营长安之后,蒋长扬的贪婪更是变本加厉。他定制了收礼专用秤,所有人行贿之礼,只要上秤后超过一百两,这才能够获得面见蒋君的资格。
花鸟使的条件无限苛刻,但是登门送礼的人依然络绎不绝。西域的宝石、南海的珊瑚、名家的书画、千年的琵琶,各式各样的奇珍异宝,在蒋府内争奇斗妍、一拼高下。毕竟,蒋长扬是皇帝宠臣、权势滔天,连宁王这样的皇室宗亲都得转过头来巴结他。
就像牡丹吐槽的那样,“贵府的库房,就如蒋君的心一样,永远填不满啊。”花鸟使在歪门邪道的造诣,一般人都是望尘莫及。
然而,玩归玩、闹归闹,牡丹一番吐槽大会过后,还是发现了盲点。
对于蒋长扬这样肆意妄为、不计后果的贪腐,牡丹是这么说的,“这真正的小人,恨不得把内里的龌龊,藏得滴水不漏。可蒋君收礼不但不隐瞒,这最信任的亲卫,还对我知无不言,怕是想借他人之口,传得人尽皆知吧。”
牡丹是个聪明人,她像华生一样,瞬间就发现了贪官蒋君的盲点。她说,“蒋君巴不得这骂名来得更加汹涌,好去隐藏一些其它的东西吧。”
别的贪官都是捂着盖着、藏着掖着,当婊子还不忘立牌坊。反观蒋长扬,上下其手、吃拿卡要,恨不得拿着大喇叭四处广播。这般反智的操作,必然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和牡丹一样,作为剧外人的我们也会发现,贪官更像是蒋长扬为自己量身打造的人设。他不过是借着敛财的机会,帮助皇帝下饵钓鱼、一网打尽。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身处江湖的牡丹都能一眼看穿蒋长扬的伪装,大唐的文臣武将、满朝“忠良”为什么却无法参透事情的真相呢?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从表面上看,这是因为蒋长扬的人设太有欺骗性了。一手遮天、独掌权柄,蒋长扬能够成为皇帝眼前的红人,不仅仅只是靠着两人竹马一般的交情。毕竟,即使是君臣、发小之间,谈感情都会伤钱。
蒋长扬这样肆无忌惮地敛财,迟早会落得个蒋君跌倒、圣人吃饱的结局。
但是,蒋长扬之所以能够轻松地骗过文武百官,是因为他和皇帝之间达成了默契,共同上演了一出掩人耳目的大戏。
自古以来,昏君+奸臣是所有腐朽王朝的标配。在蒋长扬大肆贪墨的同时,皇帝也扮演了昏君的角色。
剧中曾接着蒋长扬的口,说过这样一句话,“圣人最近沉迷斗虫,特意赐了我这只常胜元帅。”
蒋长扬是个话术的高手,他看似无心的一句话,不只是为了说明他和皇帝交情深、关系铁,而是变相地在对外传递一个信号——大唐的皇帝是个沉溺于声色犬马、走狗斗鸡的昏君,所以我蒋某人才会大权在手、大旗不倒。
如此一来,对于牡丹的灵魂拷问,蒋长扬就有了逻辑自洽的答案——因为皇帝是个昏君,所以才会容许他这样的奸臣蹦跶。
不过,孔子曾经说过,“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评价一个人,永远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
蒋长扬口口声声地说自己是贪官,反反复复地给自己泼脏水,但是如果他只收钱、不办事,反而是察孝廉、举秀才,那么所有的人都不会相信他是贪官。
毕竟,给蒋长扬送礼的人都是王公贵族、长史司马一样的高官,大家都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不看广告看疗效。
蒋长扬是个聪明人,他明白拿钱办事才是立稳贪官人设的根本。
在剧中,蒋长扬在收了陈章的好处之后,就给他安排了一个仓曹的肥缺。这官职看似不大,但是在东都任职,一则远离眼里不揉沙的言官们,二则油水还足够多。
蒋长扬手眼通天权力大,拿钱办事信誉好。正是有了这样的结果,全大唐的官迷们才会主动上门、跑官要官。这一番自黑的操作过后,他把贪官的帽子戴得更结实了。
宁王也好,陈章也罢,在花鸟使的障眼法面前,都误判了形势、错信了蒋君。
只是,扮猪的老虎,终究还是老虎。
放长线,只为钓大鱼。蒋长扬才是真正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