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为什么很难发生,李诞成“诞总”,王哥变“自健”的事情?

纳兰泽 2022-07-29 20:05:51

最近看了一部日本电影叫《丈夫得了抑郁症》,讲述了男主高崎得了抑郁症不得已辞职,最后和妻子小晴共同战胜病魔的过程。看完这个电影小编内心

生出种种疑惑,同样长着黄皮肤黑眼睛,日本人为什么在意识文化方面跟中国差距这么大呢,大到难以共情的地步。

电影中,男主高崎在软件公司做售后,每天接听无数客户的抱怨电话。在偌大拥挤的办公区,仿佛呼吸都要竞争,否则会因为缺氧而窒息。

妻子小晴是个漫画作者,即将被停更那种,她一贯工作态度懒散,生活消极。

当高崎被确诊了抑郁症,不得已辞去工作,靠着继续和失业金生活,面对情绪低落的老公,日益减少的存款,晴子在经过慎重思考后做出一个决定“虽然丈夫得了抑郁症,但我还是决定不努力,无论多辛苦多艰难都不努力。”小晴一向奉行“不努力”的生活态度。她一贯认为,如果痛苦的话就不要努力了,保持平常心就好。

看到这个情节时,小编一度认为是翻译出现了失误,直到看到后面结合剧情才明白,原来,女主小晴说的观点真的是“无论多艰难都选择不努力”。

这个情况如果发生在中国,这个女人大概率会被大家喷死吧。丈夫因为生活工作的高压得了抑郁症,无法工作,而妻子却一脸认真义正言辞地表示,自己要坚持自己的生活态度,继续不努力的生活。

这与中国的价值观真是背道而驰。中国的影视剧大多宣扬女性独立,就算生活半路崩盘,也要努力逆风飘扬。就像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一样,前半生十指不沾阳春水,后半生扛得起事业,打得了流氓。就算结局如女强人罗晶那样最终被所爱之人背叛,仍然能保持高傲地离场。

中国影视剧的主流一直都是:用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像日本电影里的小晴这样的,要么出现个惊天反转,要么电影还是别上映了,容易被喷的亲妈都认不出来。连“不努力”都能延伸成一种文化和精神境界,这是什么奇葩的社会?

电影是艺术加工后社会百态的折射,而日本是怎样的社会现状呢?

跟电影中一样,日本人都是彬彬有礼,一脸亲切,而熟悉他们的人都知道,那一脸假笑的背后是骨子里的冷漠。这冷漠的背后是社会严密的阶层。

中国的北上广时有这样的段子:部门领导一顿劈头盖脸骂走下属,他一转身去了别的公司,职位上升工资翻倍,对原领导的称呼也从“张总”变成了“小张”。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李诞在《今晚80后脱口秀》中称呼王自健为“王哥”,等他摇身一变,成为《吐槽大会》的策划人之后,对王自健的称呼也变成了“自健”。而其他人对李诞的称呼也从“蛋蛋”变成了“诞总”。

在日本几乎很难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大多数人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会埋头工作,如果不是不得已的原因很少跳槽,如果有可能待到退休最好不过。升职加薪靠资历,如果你不慎半路去了别的公司,资历就要从头开始排,真有可能成为40岁的“小王”。

如果要在一个公司待上十几年甚至更久,人际关系就变得微妙起来。日本人和人相处都是小心翼翼,一脸假笑,骨子里却冷漠透顶。关系太远了怕被别人评价不好相处,关系太近了领导怀疑搞小团体,搞不好影响升迁。慢慢地,把自己包裹起来的人更多。

看过这样一个帖子,一个日本留学生在餐厅打工,同事小A跟自己年龄相仿,吃饭的时候一聊还兴趣相投,就相约休息的时候一起看漫画展。等休息的,这个留学生给同事小A发信息邀请一起去看展,没等到对方的回应就自己去了,没当回事。第二天上班,另外一个同事过来对他说,“小A让我跟你说一下,以后休息的时候请你不要再骚扰他”。他蒙了,不是他自己说休息了一起去看展吗,怎么变成骚扰了?原来,日本人的同事之间下了班是很少联系的,始终保持适当距离。可等到吃饭的时候,小A又挂着一张笑容可掬的脸跟他聊天来了……

看看电影中男主高崎也是一脸假笑极度客气,严重自律,领导无情同事冷漠,不得抑郁症也难。

这样的状况久了社会现状必然催生出一种“躺平文化”,就像电影中的小晴一样,我知道天快塌了,但我还是选择躺着,毕竟躺着不是最早被砸到的那一个。反而站起来也没有突破的可能性,那我为啥还要站着。

这样的现象多了,久无破解之法,社会自然也只能的接纳和包容,甚至“躺平”也可以被美化成一种文化流派。电影中男主高崎的哥哥是个生活工作的积极分子,收入高孩子就读私立学校,可影片中对此人的评价倾向否定态度,用“世俗”来形容。中国有句古话,“万变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在电影中表达“平常心”的表象中暗藏的是“躺平”本质,那句古话在这可以改成“积极甚可笑,惟有躺平好”。

如果社会进入高度静态的状态,很多年轻人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人,无梦想,无热情、无激情,社会上也没有足够的上升通道,也没有因为行业或者社会的洗牌而获得红利的翻身机会,而这一现象短时间内又难以改变。久而久之,“躺平”和“不努力”自然会成一种逐渐被部分人接纳的文化,这是社会长久没有活力的消极产物。

说白了,就是大多数人发现,努力真的不能改变现状,生活很难变得更好,还不如躺平省点粮食来得实在。“无论多艰难都选择不努力”这种文化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使得这种习得性无助被美化。

日本和中国的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经历了高速发展后陷入了社会动力严重不足的阶段。日本没怎么赶上互联网的大爆发。所以社会结构没有受到大冲击,一直以来市场非常稳定,未经历大洗牌。没有多少新的大公司崛起,而裹挟在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当然也就没办法从新的洗牌中获利。毕竟,大多数普通人的成功其实都是受到时代的影响,刚好做了对的选择而已。比如,收入较高的码农,很多时候都是阴差阳错的入行。如果在互联网大爆发前,压根儿也没有那么多码农的岗位和需求。与其说是他们选择了职业,不如说是技术的革新发展给予了大家更多翻身的可能性和机会。

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中国还没有像日本这样被锁死在高位,停滞下来。中国人仍在积极地寻求改变以获得更美好的生活。放眼望去,像中国这样集体要求进步的国家真的天上没有地上难寻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我们不愿意停下脚下步履。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经历物质极度困乏的阶段,挺过了那么多自然灾害,国际关系动荡,都让人民群众越挫越勇,才有了现在的物质和精神的富足。

但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高速增长的几十年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平稳放缓阶段。

赶上互联网的技术革命,中国互联网风起云涌,神话频出杀出一匹匹黑马,引起全世界的瞩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快速崛起的互联网公司经过一轮轮的厮杀吞并,现在的大的互联网企业几乎瓜分掉了线上的份额,电器、手机等产品的市场大份额中也仅剩这么几家巨头。

哪怕是稍后兴起的类似长短视频这类领域,都有一两家成熟的大公司站在其身后,市场趋于稳定成熟。如果没有新技术诞生,吸引这些巨头转移目标,恐怕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更久,这个格局只有小变动没有大洗牌。

这就像日本,放眼望去,动辄百年大企业,就算不是百年企业,有的公司也当老大哥当了几十年了,虽然技术和管理存在一定传承,但对于社会来说,能发财做生意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了,白手起家一夜暴富就真的只能在电影里看到了。在这样的企业里就只能熬资质,可是熬来熬去上升通道就那么几条,位置就那么几个,刨去家族企业、裙带关系、潜规则、狗屎运,剩下的机会更是寥寥无几,这可太残酷了,残酷到一眼看到人生尽头。对于普通人来说就像很多人同时掉进一个密闭的空间一样,让人窒息。

阶层固化不是日本的专利,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同样面临存在更严重的社会固化分层的现象。躺平文化甚至披上“自由”和“尊重”的外衣,很多影视剧中都有体现。

去年在中国上映的《心灵奇旅》口碑不俗,其中有这样的剧情,在心灵学院待了几百年的灵魂22号找不到生命的火花,认为干啥都没劲,地球完全不值得去,人生也没啥好体验,所以一直以来拒绝投胎。他每天无所事事飘荡在心灵学院已经成百上千年了。于是,心灵学院请来各种类型的先贤导师前来救赎22号这个小灵魂。

其中,包括科学家牛顿、哥白尼、音乐家贝多芬、林肯总统、拳王阿里……据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前来试图激化22的火花让他前往地球。几百位导师,无一成功。中间的剧情我们姑且不谈,最后快结尾的时候,学院的工作人员对男主说,你们这些导师都这样,喜欢特热情、追求、理想、人生意义啥的,太俗了。

这话听起来很高级的样子,跟日本电影中对积极生活,努力给家人好的生活的哥哥“世俗”的评价如出一辙。追求热情理想、人生意义就是俗,万事不求,能喘气就好难道就高级了?人生可以平淡无奇可以随遇而安,甚至可以平庸无华,但不能停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像22号这样消极和躺平是不值得提倡和不能接受的。

看很多弹幕以22号的经历为代入感,认为人生又不是有所追求才有意义。这当然也不能硬说什么。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中提到,一个玻璃材质的古董花瓶的价值就是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但实际上它价值并不高,因为在那个时代玻璃技术已经很普及,这样的古董存量很大,所以没啥收藏价值也卖不上什么价格。

如果我们购买或者收藏古董,当然避开这样选择这样的器皿,除非口袋空空买不起更好的。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其实,没几个人一开始就想当一个不值钱没有收藏价值的古董。不过是耕耘和收获的双标而已,不谈责任不谈追求一味躺平,最后混入随波逐流罢了。

当大家看电影时哈哈一乐固然有价值,但也要警惕文化侵蚀,上述这样的影视作品还很多,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为了放松一下,一不小心就掉进了文化陷阱里,不知不觉地就被这种伪装成美好的、改头换面的文化侵蚀,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温水煮青蛙,这比“南京夏日祭”这样的活动更有隐蔽性,不易被人察觉,慢性中毒更难拔除。

0 阅读:74
纳兰泽

纳兰泽

电影每天上映,视角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