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3500字。
秋,在老百姓眼里,是收获;在史学家眼里,是肃杀;
秋,在旅行家眼里,是斑斓;在文人士大夫眼里,却往往是凄凉,是感伤。
杜甫沉郁悲凉,气象高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李白平淡深情“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王维清新空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勃气象万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欧阳修饱经沧桑“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贾岛萧瑟悲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张继羁旅离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马致远孤独凄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杜牧陶醉秋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孟浩然苍茫辽阔“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珙梦幻浪漫“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刘禹锡豪情豁达“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汉而晋,自唐而清,在这种群体“悲秋”意识下,这些诗词,或直抒胸襟,或婉言旁白,道尽了秋日的凄凉和肃杀。
但是,总有人虽身在险地,前途未卜,却勇立潮头,胸怀天地,一洗前人吊古怀今之消极感慨,让萧瑟凄凉、触目感怀的深秋变得从此不同。
那就是毛主席的这篇《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创作时代:革命浪潮日益高涨,反帝反军阀新局面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各阶层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冲破了长期笼罩全国的沉闷的政治空气,大大促进了群众的觉醒。
国共合作以来,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了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
1925年初,毛泽东从长沙回到韶山养病,在此期间,领导开展农民运动,继续开展反对湖南省省长赵恒惕的斗争。
1925年八月,赵恒熙电令湘潭县团防局逮捕毛泽东。毛泽东得到消息后,秘密潜入长沙,在赵恒惕的眼皮子底下,在长沙待了十二天。
1925年9月上旬,毛泽东奉命离开长沙,赴广州参加国民政府工作,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离开长沙前夕,他重登岳麓山,再游橘子洲,近看湘江北去,远眺万山红遍,坚信长路虽艰,我辈必是时代先锋,写下了这篇《沁园春·长沙》。
1949年8月,《沁园春·长沙》最早于北京新华书店,出自萧三著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
1957年《诗刊》杂志创刊号首次发表毛泽东的《旧体诗词十八首》,《沁园春·长沙》为首篇。
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毛泽东亲自审定的《毛主席诗词》,开篇仍是《沁园春·长沙》。
很显然,《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自己认定的诗词创作的起点。
图1 湘江北去
二、一洗前朝,勇立时代潮头主席诗词,开阖天地,纵横千年,意境之开阔多为前人不能及。
全词上半阙写景,下半阙写情,与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毛泽东后来的《沁园春‧雪》同。
一开篇就是独立天地之间。
这个天地之间,不光是天地之间,还是时代潮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明确交代了时间、环境和地点。
“独立”一词,出自屈原的《九章·橘颂》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暗喻时代背景。
“寒秋”一词,既有季节环境的渲染,又寓含当时军阀混战,自己身处险地的社会环境。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写出了大江奔流,但是又多少带着一些悲寂的色彩。
仅仅十二个字,一下子把读者带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和苍茫的广阔背景中。
在这样的深寂的背景中。接下来,词人却一洗前朝,写出了前人看不到的境界。
一个“看”字引领全篇。
先是远处的岳麓山,层层叠叠,远处高低的岳麓山尽在词人眼中,一个“红”字写出了百般颜色,层林尽染,染出来红、黄、深绿……斑斓之处,尽在读者想象。
紧接着是脚下的湘江。湘江蜿蜒而过岳麓山,环橘子洲头而去,自此大江奔流,再无阻拦。同样一个“碧”字写出了江面的色彩斑斓,深秋的阳光,深秋的丛林掩映在江中,“碧”分五彩。
在奔流的大江上,“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给苍茫的大地上,增添了无数生机。
即使在这样一个“寒秋”,词人眼中生机勃勃,看到的都是火热的气象,缤纷的山河和充满生机的大地。
“怅寥廓”三个字,将眼前的“寒秋”带到了时代的“寒秋”中。
虽是深秋,但眼前一片生机,那么,这样的生机勃勃的大地,到底是谁来操控?
词人从内心深处发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气壮山河的诘问。
祖国大地虽然正处于“寒秋”,但仍然是广阔无际,充满生机,在这样的时代中,谁才能引领时代,带领人民作国家的主人?
词的下半阙是词人的回忆和时代的畅想。
先是“忆”,此处正是词人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经常游览之地。那个时候也是“峥嵘岁月”。
同样,一个“恰”字,彻底打开了词人激昂的“书生意气”。
在那个时代中,先进的救国思想还没有彻底贯彻到每一个人,绝大多数人还是在浑浑噩噩中摸索,而词人正是第一批有着共产党人思想的时代先锋。
正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词人和他的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个苍茫的时代中,这些“百侣”虽然身无长物,却意气风发,敢于点评江山,敢于指责朝代,敢于与恶旧势力顽强斗争,视那些叱咤风云的“万户侯”们如粪土。
这些,正是勇立潮头的时代先锋典型特征。
词写到“粪土当年万户侯”时候,已经到了全词的高潮,最后一句,词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突然回忆到了当年“百侣”一起在湘江畅游的景象,在此时此刻,这一幕是无比让人高昂兴奋的情形。
“中流击水”也体现了词人邀请“百侣”们一起为了革命事业,掀起中国革命的新高潮,表现了词人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中流击水”三句恰如长江三叠浪,在最高潮的时刻还能再上一步,不禁让人叹为观止。到此处,也不禁想起主席的另两句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到这里,上半阙词最后提出的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也比较含蓄的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当今敢于“中流击水”的大无畏的革命者们。
整首词读来,如同大江奔涌,一泻千里,又如长风骤起,激荡万里。尽扫前人悲秋之窠臼,给人以无限广阔的天地和豪情。
图2 层林尽染
三、气象万千,追逐自由的气魄万千景象,词人尽收眼底。时代变幻,尽在词人心中。
上半阙的核心是“万类霜天竞自由”。
苍茫的天地中,词人独立湘江。
本来应该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在诗人眼中,却呈现出前人不曾发现的万千气象。
首先是琳琅满目的色彩。
“万山红遍”、“漫江碧透”让人无限想象。
其次就是动静相生。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里有词人所见,也有词人想象。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动态,无不凸显出词人眼里追逐自由的神态。
舸本来是“行”,这里却是“争”;鹰本来是“飞”,这里却是“击”;鱼本来是“游”,这里却是“翔”。
为什么舸要“争”?为什么鹰要“击”?鱼要“翔”?
下一句,词人就给出了答案。
因为“万类霜天竞自由”,因为他们要追逐自由,他们有自由的灵魂。
回顾前人,不管是李杜王,还是苏辛,皆无如此境界。
四、天地之间,万古时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苏轼和辛弃疾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但是,毛主席这首词有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却没有“一樽还酹江月”的低头神伤。
有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气魄,却没有“可怜白发生”的黯然自伤。
苏辛格局再高,诗词再豪迈,也突破不了他们的时代,他们无法站立在时代之上,所以也就无法“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更无法问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就是王国维说的境界。
本词和十一年之后毛主席另一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当为写秋和写冬的词坛两座万仞高峰。
遥想深秋湘江,词人独立洲头,时代风云变幻,指点江山浮沉……
把毛主席1936年2月在陕西袁家沟写的《沁园春·雪》与本篇相比。
本篇那个震耳发聩的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到《沁园春·雪》有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时隔十一年,天翻地覆,一问一答,尽得风流。
曾珺在《毛泽东的诗赋人生》中评价道:“这首《沁园春·长沙》却一扫秋之悲凉,以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震撼着人心。作为毛泽东诗词中早期的代表作,这首词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引用古诗文名句和典故的地方非常多。”
但是,笔者认为,本篇虽然只是词人早期代表作,比起词人后期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留下的想象空间更为广阔。
图3 独立寒秋
小编不知刘禹锡的诗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