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句话很喜欢:
要人心之自由,胸襟之开放,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算我走过的路之一。
在许倬云的《三千年文明大变局》中,提到一个观点:想要获得自由,先要从开放开始,了解中西思想的差异与演变。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唯有“变化”才是不变。
这是几千年的沉淀下来的人生智慧。孔子有三千门徒,在各自领域都有不凡的表现,有德行、政事、语言、文学。
德行是修身,政事是为人服务,而语言则是沟通和传达的媒介,文学则是书写能力以及上传下达的信息能力。
在儒家思想中的“安百姓”和“安人”是两种志业,人则是四周的人,百姓则是天下所有的人。
可见儒家思想关心的不仅仅是国人,还有全人类,可以说是普世和永恒的价值观。想要达到“安百姓”先要做到修身养性,要积极为人,还要与人互亲互爱,要与人为善。
只有遵循天道,心怀个人与天下,才有真正的自由,才算得上是有胸襟。
从大的方面来说,想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要修好自己,砥砺修养,并坚持下去,才能做到安人,安百姓,才能彼此和睦相入,才能治理好国家,最后天下太平。
孟子也说:人性本善,但也可能会因为欲望而丧失本性所具有的善。
只有坚持儒家本色,持续守住本性的善,才能排除可能的恶。
而在荀子时代,善与恶有了二元对立。关于“善是天生的,还是人为的修养”也有着不同的意见。
荀子主张“性善是伪”,这里的伪并不是虚假,而是需要人为的努力。人性本善,但要是不加以自律的约束,就会受到种种诱惑而沦为恶。
这就是二元的转换,一个事物既有正向的一面,也有负向的一面,关键是看怎么去看待与践行。
儒家、道家、佛三家思想的合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不管朝代如何起起伏伏,改朝换代,但受这些思想的主宰。
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和社会影响长久,直到最近两百年,这一主导力量才慢慢消退。
中国文化在思想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但南北的生活习俗差异却很大。拿饮食来说,北方是面食,而南方是米饭为主。拿语言来说,北方以北京话为语言体系,而南方则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特色,构成了许多不同的方言区。
不过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思维方式也有着一致性,从秦汉到隋唐,是中国从盛转衰,合而分再到合的过程。文化也从单一文化趋于多元,从集中趋于分散,分散之后又重新整合的阶段。
尤其是在唐代经历了相当长的稳固期,中国文化不断吸收新的外来文化,比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中亚商人进入中国经商,也开始接纳与融合北方和中亚草原民族。
在生活领域,进入中唐后,人们还有使用桌子和凳子的习惯,装饰品既有草原色彩,又夹杂着南方色彩,都融合着中国艺术。
不过进入唐中期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又处于混乱状态。到了宋代时,慢慢农业也逐步向商业转变,还出现了四大商业城镇,比如佛山的冶铁中心,景德镇的陶瓷中心,汉口和朱仙针的交通要点。
一些古老的城市也慢慢变成新的都市,比如洛阳、扬州、泉州、明州、北京、西安等。
后现代文明正在逐渐呈现,这也就要求视野不能局限和被束缚,结构和思想亦不能僵化,尤其是面对未来时,更要把握机会,来日方长,更要把格局打开。
将人与社会,人与群体,人与天下,人与自然互相自洽,才有特立独行与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