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影子
图源来自网络侵删
直到现在,我依旧记得12年前一个自信满满的小女生,扎着马尾辫、穿着白衬衫在国旗下的讲台上做演讲。演讲的题目叫:我能行。
演讲的开头连用三段排比,具体的内容我已经忘记了,但每一段的末尾都是一句“我相信,我能行”。
那年我13岁,心高气傲,什么都想争一争,想要赢也想站在人群中发光,尽管心扑腾腾地跳,双腿打颤,我依旧坚信“我能行”。
或者说,我在内心暗示自己可以的,哪怕紧张得要命,我也会藏好那份忐忑不安,让大家看见自己落落大方的样子。
现在回过头看当年那个争强好胜的小姑娘,觉得还蛮可爱的,虽然带了那么一点功利和虚荣心,但因为年少与稚嫩,我倒也认为没什么。
毕竟谁在那些读书时光里不曾渴望万丈光芒和无数关注。到现在,我还是为当年那个小女孩的炙热、傲气与不服输的那股劲诚服和感动,但如今的我在渐渐褪去当年那股“我能行”的莽劲。
比起“我能行”,我开始逐渐接受“我不行”。不是收敛光芒,而是慢慢意识到,我凡人一个,有很多“不行”不是缺憾,而是正常。
如果你认识十三四岁那个要强的我,大概会惊讶于现在的我这轻盈和平静的“低欲望”。
某天,我无意间跟朋友说起我的转变,她以为我是受了什么打击,劝慰我“要更自信一点”。
她大概是以为我所说的“我不行”是一种无奈的放弃,后来我才跟她说,我只是试着在探索自己能力的边界和上限。
边界就是,我在“行”与“不行”中找到的临界值,而上限则是,我在完成一件事时,摸索到的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的状态,或者说,自己可以拼的最大的努力。
一天下班后,我在办公室加班“偷听”到两位同事(领导)的对话。一个同事在为即将要降临在她头上的选题会和工作任务汇报、前景规划焦灼。另外一个同事则在疏导她:
“我从来不为我完成不了的任务而恼,我有我的上限,做到了我的上限,那我就选择退下来。很多事情不行就是不行,比如我只能做到30万的杂志销量(每月),让我做50万,那我就觉得这是我的天花板。我突破不了,所以我得承认我不行’。”
这样的话从我这个同事口中说出来我是惊讶的,毕竟我所见到的她一直是那种往前冲的姿态。她能把一本刊从无到有,做到全公司最好,也能把一个新文创做到好看又好卖。
她的这种态度和我是很像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如果还不行,那就必须坦然承认自己不行。我们常常说,人生不设限。这句话是对的,但人生有时候也是需要保持后退的魄力的。
不设限的人生,交织着惶惑、脆弱和无懈可击的坚强。它的存在,似乎是为了证明勇气、突破和成长的魅力。而承认“我不行”的后退,在别人看来也许是胆怯的懦弱,但只有自己知道承认“我不行”有时候是比坚持更痛苦和需要勇气的事情。毕竟往上爬的姿势维系太久,但凡一点下滑都是需要自己粗喘一口大气,脚往下试探着,要踩稳了才敢放的。
有时候,坚持不需要理由,硬撑就可以了。但对于心气高的人来说,放弃是需要一个能说服自己的理由的。要先说服自己放下傲气和心性,主动拔掉那一根根尖刺,甘于做温顺、被抚平的绵羊。
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做这只“温顺的绵羊”的呢?
大概是工作这两年。这两年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行之处”。
比如,对时尚和娱乐天生不敏感的我,不再执着去搜索关于这些的边角料,索性关掉一些没必要的社交软件,大方承认“自己根本就不是什么时尚达人。”
比如,领导安排一件工作之外的任务,如果在自己时间掌控之外,我也学会了拒绝:“抱歉,我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再强求做那个事事让人满意,讨人喜欢的人。
我没有一定要去争输赢,也不太在意别人眼里的自己的能力或者所谓的情商如何。我尽全力做自己份内之事,也做好了结果不尽人意,承认自己还不太行的准备。
当然,我所说的,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不行,不是让你为自己推脱找借口,也不是让你安于现状,什么事都以“我不行”而草草收尾。而是希望,你在尽力,问心无愧,尝试无数遍,深知自己的上限和边界之后,坦荡承认一句“我不行”而放过自己。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从什么都要试一试,到渐渐明了自己的短板,扬长避短,有所敬畏,有所守护,有值得拼命的东西,有没必要的虚掷,也有够不着的辽阔。
握得住的,努力抓住;难以企及的,内心释然。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区间。
庆山在《素年锦时》中写父亲和自己对自己的期望:他也许曾希望我能朝向更多人世的实际,我却趋向天空的另一边,是空寥的白云苍茫青灰天色。
与其热闹着引人夺目,步步紧逼,不如趋向做一个人群之中真实自然的人,不张扬,不虚饰,随时保持退后的位置。心有所定,只是专注做事。
如果,你明知道那份荣光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披戴不了,那就勇敢承认“我不行”,哪怕那个位置光芒万丈,万人垂涎也没有关系啦。选择待在让自己舒适的角落并没有错。
你不一定要事事成功,也不一定要成为优秀的某某某,你可以“做自己披星戴月闯荡的英雄,有些笨拙,但不懦弱。做自己的桨自己的船,自己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