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科考,今有高考。
众所周知,高考就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我们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多考一分便可甩掉千人,是一点都不夸张。
但凡经历过高考的人,一提到高考,心里就不自觉的感到压力山大,而且哪怕是古人亦是如此。
毕竟对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讲,这就是改变我们命运的关键节点。
而我们作为现代人,比古代人幸运的是我们的高考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古代就不同了。他们科举考试最看重的不是一个人的才华,而是这个人的家世,要看这个人是谁的门生。
只要拿的钱比较多,那就有机会当官,就算你的没有一丁点才华,照样能把你扶上岸,甚至还没有考试,就已经把人给内定了,可见毫无公平可言。
所以古代才会有许多郁郁不得志的有学问的人,饱读圣贤书,到头来也只能当个教学师傅,一辈子无法实现心中的抱负。
《庆余年》里,范闲作为一个魂穿到古代的现代人,就有幸见识到了这种不公平的对待,替那些寒门子弟感到惋惜。
范闲担任监考官期间,有人可谓是闹出了许多幺蛾子,尤其是郭铮。殊不知看懂郭铮挑中杨万里的这一举动,就能明白范闲的这个徒弟注定要金榜题名。
一、范闲误得门生。自从范闲担任监考官以后,他就从各种渠道了解与科考有关的任何事。
直到发现门前出现很多人来送礼,还有身边有人不断给他递纸条,上面写满了名字,就连自己的亲岳父都参与其中,他明白这注定不是一场公平的考试。
为看得更彻底,他直接下微服私访,结识了四个学子,分别是叫杨万里,史阐立,侯季常,成佳林。
本来范闲是去找史阐立,告诉他家乡被被陷害,如今只剩他一人这件事,可是看他为了考试,那兴奋又充满自信的样子,就不舍地告诉他。
既然都来了便借此机会看看他们对科考的态度,不问不知道。原来他们早就知道这场不公平的考试,上岸人员早已注定。
但他们还是为了给自己博得了一个大好前途,拼命地努力,只为成那幸运的万分之一。
尤其是杨万里,范闲在与他谈话中得知他的远大抱负,竟与自己的理想如出一辙。
他明知道不公平,却还是奋力一搏,为的是上岸后,能够改变这种现状,而自己努力上岸,为的竟是能够让动静更大些,让人们看到这种不公,这种精神让范闲更加的赏识。
正是这次结识的四个学子,让众人以为他们是范闲的门生,连范闲自己都没有想到。
二、郭铮的三个手段都是自讨苦吃。范闲不想让寒门子弟失望,决定改变这种不公,请示过庆帝之后,决定大显身手。
但是除了他以外,其他那些官员根本不想改变这种现状,因为他们要为自己的门生某得出路,其中便包括二皇子。
庆帝派给他的帮手郭铮,便是二皇子的人。既然是对手,自然要弄些幺蛾子,便使了三个手段。
第一个就是从范闲的四个门生下手,起初二皇子派人递给了郭铮一张名单,上面便是那四个学子。
郭铮认为让他们四个都不能参加考试,但二皇子认为动静太大,会出事,挑一个就好,于是决定在杨万里身上下手。
进考场那天,不允许带任何与考试无关的物品,更别说是小抄了。在杨万里进去被搜身的那一刻,查出了夹在饼里的字条,郭铮当场把他拿下。
以为郭铮就这样下场了,没想到范闲让他念出字条上的字,是一个菜单。看形势不对,郭铮主动给杨万里道歉,并请他进去。
第二个手段便是在蜡烛上做手脚,加了火油,万一着火烧了试卷就麻烦了,范闲当场压下这批蜡烛,从鉴查院带了一批过来,并让郭铮为此买单,还比原价贵了不少。
第三个手段是在与学子离不开的水上做手脚,这个水是腐败的水,喝了轻则拉肚子,重则出人命,范闲自是不允许这种是发生,从鉴查院搬来了水缸,费用照样郭铮出。这下可好,本来要为难范闲,没想到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范闲门生杨万里必定成才。关于门生的事,范闲本来不想承认,毕竟只是见过一面,说了两句话而已,还没有熟悉到做门生的地步。但架不住外面的人说三道四,尤其是在这个节骨眼上。
范闲在与他们相处过后,发现他们还算正直,尤其是杨万里和史阐立。
再加上史阐立被灭满门,无处可去,甚是可怜,于是决定把他们收入门下,正式成为自己的门生。既然他们同样是寒门子弟,无依无靠,那为何二皇子偏偏对杨万里下手,不过这也恰恰说明,杨万里注定会成为栋梁之才。
要知道二皇子对人下手之前,肯定会查这人的家世渊源以及才情学识,至于对杨万里下手,就知道这个人的学识肯定不同凡响。
毕竟对他下手,已经不是给范闲制造麻烦那么简单了。
因为这样一来,还能够让范闲少一个帮手,这样在以后的朝堂上,便少了一个强劲的政敌,绝对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一石二鸟之计。
所以由此可见,杨万里注定会成为一个栋梁之才。
感谢您的阅读,以上就是《庆余年》看懂郭铮挑中杨万里,就明白范闲这个徒弟必定金榜题名的具体详情。
嗯,说的还算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