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家女儿一直都很优秀,小学、初中这九年,她就一直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几乎所有的同学家长都知道她。中考时,女儿顺利考入了重点高中,迎来邻居亲朋的一通夸赞。可还没等我高兴多久,女儿的转变,就令我猝不及防。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女儿的成绩全面下滑,其中数学更是考出了从未有过的低分。我以为是高中难度骤然增加,女儿跟不上进度,就想给她周末报名培优辅导班,抓紧把成绩提上来。但女儿坚决反对,说高一补课的同学很少,她不去,自己多看书、多做题就行。实在说服不了她,我只好先按捺住焦虑的心情,按照女儿的方法来。可到了期末考试,女儿的数学更拉垮了,班级排名又下降了一截。
看着她那副执拗的样子,我就气不打一处来。都什么时候了,还如此不上进?!那段时间,为了学习,我跟女儿频繁吵架。我看不惯她固执己见,不着急不主动,不愿意解决问题。女儿觉得我对她百般挑剔,因为各种小事上纲上线。眼看着女儿的学习状态,越来越不在线,我真的焦虑到不行,每天一回家,就感到心烦意乱!
我的一番好意提醒,完全被她当成了驴肝肺!忤逆的话语,气的我肺都要炸了!我很想臭骂女儿一顿,可又怕这么一吼,会影响她的情绪,这个晚上就荒废了。我只好忍气吞声,回到自己房间。可女儿却不依不饶,在屋里摔摔打打,发泄了好一会儿才消停。
那个晚上,我在房间里,眼泪止不住的流出来,感觉心累的不行。我又想起,一学期刚过,女儿学校里已经有好几个学生,因为厌学、抑郁、焦虑等问题休学了,心中更是忐忑不安。女儿现在的状态,尤其是发脾气的时候,就很不正常,我也真害怕她也会走上厌学休学的路!我又忍不住地焦虑担忧起来。为什么原来那么聪明好学的孩子,上了高中就变成如今这个样子?脾气大,不上进,倔强,厌学又叛逆!那段时间,我十分关注亲子教育方面的内容,也学了很多课,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明白——孩子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行为动机和原因,只有沉下心来搞清楚,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成长。
当孩子出现厌学、顶嘴、叛逆、对抗等行为时,家长往往认为是孩子有了问题。但是透过孩子的行为,去分析深层次的原因,会发现根源在家长的教育及互动方式上。女儿如今的表现,跟我一直以来严格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小的时候,每次女儿没考好,或者成绩不理想时,我都会非常重视,严厉批评。如果她不按照我的意见调整,我会更生气,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朝着女儿发泄怒气。也正是因为我对她学习抓的紧,女儿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学业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我丝毫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呈现在家长眼里,就是对抗叛逆。当下,女儿的“躺平”态度,其实是在遇到困难,无法战胜之后,又面对我严厉而过界的教养方式,采取的一种无声反抗。我们对她说的所有道理,其实都相当于“正确的废话”,她比我们懂得还多!想要消除女儿当前的叛逆情绪,帮她找回学习动力,核心还是要停止当前的对抗,不要再高高在上地指责女儿不努力、不上进,她现在缺的根本不是道理和压力,是我们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需要我们切切实实帮助女儿去分析当前的挑战,一起去面对、战胜问题,而不是我站在问题一边,把女儿彻底打败!具体可以按照下面方法做。
1、停止对孩子的指责和批判,把自己的焦虑情绪管理好,先成为一个稳定包容的父母一开始,当女儿开始跟我对着干,学习状态下滑时,我很焦虑着急。那时的我,迫切的希望能找到一个快速有效的方法,让我能立竿见影用在女儿身上,把她身上的问题给解决掉。但通过学习,我逐渐意识到,想要真正的解决问题,必须从我自身着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就是最关键的一步。
因为,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她的问题也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跟亲子关系,日常互动,沟通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相关。我每天都利用上下班通勤时间,晚上时间用心去看书、去学习,看了很多具备参考性的案例,我还会在手机上写心得,并收藏起来,反复观看。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很快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说来也奇怪,过去是我追,她逃,我问,她烦。现在变成了我专注做好自己的事,她反而放下了戒备心理,主动凑过来“套近乎”。我就坦然的告诉她,我在做什么,我学习的态度,也赢得了她的好感。亲子关系也在“调转个个儿”的过程中,日渐修复。记住一句话,想要改变孩子,请先靠近孩子,理解孩子,接纳孩子,这是引导孩子改变的真正前提!
虽然我是好心,想提醒女儿抓紧时间,可这样的话,女儿根本不愿意听,甚至故意跟我对着干。那时候,我气的不行,恨不得打女儿几巴掌。但现在我才明白,正是因为我的话语中,充满指责与不信任。全是指挥和命令的要求,令女儿感到被逼迫,而不是理解和包容。于是,我从底层情绪上,更新了自己的沟通方式。再看到女儿玩手机时,我不催促唠叨,而是专心做我的事,释放一种松弛的态度。结果我发现,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女儿就主动放下手机,去写作业了。
我心里暗自感慨,如果我没忍住,去指责她看手机,她非得看一个小时不可,用来跟我对抗,以示不满。我一直很愁的一件事,就是女儿明明数学拖后腿,却总是不肯投入更多的精力,也不肯听我的意见。之前,总是盯着她,指导她,让她烦躁的不行。现在,我不再催促说教,只是如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再表达对她的信任。
母女俩对话的氛围轻松愉快。过了一会儿,她问我,自己到底该不该上补习班。我没有直接给出自己的建议,而是给了她一个选择的空间:妈妈觉得你要是自学呢,只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努力,数学成绩肯定能提;如果跟随有经验的数学老师,一对一补习,应该会效率更高,毕竟老师这么多年,就是研究这个的。
这样的沟通表达,让女儿感觉,妈妈是尊重、信任我的。同时也传递了一个信息:我相信她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有能力学好数学。在尊重她的同时,明确阐释了自己的感受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