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心理访谈》有一期节目,讲述了

《心理访谈》有一期节目,讲述了一位爸爸费尽苦心使儿子戒除网瘾的故事。 洛阳市民畅占亭,在儿子上小学六年级时,发现儿子迷上了网络游戏。原本成绩名列前茅的儿子,有一次数学考试竟然不及格。 从此,畅占亭想尽一切办法管教儿子:“经济封锁”、跟踪、打骂、辞职做全职爸爸。暴打以至于皮带和扫帚都打断过,而“经济封锁”逼得儿子变卖家里值钱的东西...... 可是3年过去了,收效甚微。儿子一直不知悔改,执意要和老爸对着干,父子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升级。 后来,他发现,其实最应该改变的不是儿子,而是自己。他不再采取强制措施,禁止儿子上网,反而主动去网吧,给儿子送钱、送饭,弄得儿子都有些不好意思。 虽然儿子依旧每天很晚回家,但只要能提早回家,都会被他表扬一番。后来,儿子打游戏的时间日渐缩短。两个月后,儿子终于向爸爸“投降”,并产生了改变自己的愿望。 产生逆反现象有各种原因,但它们有一个共性就是: 缺乏同理心以及换位思考能力,对于信息接收者的需求、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没有花充分时间去认知,而是以自己偏好的方式去解读和传达。 应对这种现象,可以巧用逆向思考的思维方法。 畅占亭为了让儿子戒掉网络游戏瘾,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这种方式产生的效果是,让接收对象更多地感觉到,是他自身思考的结果以及自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