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原来的6个大军区被调整为13个,这些军区的司令大多数都是上将,只有个别是中将。在众多开国少将里,能当上大军区司令的没几个。再加上那时候开国上将和中将们都上了年纪,身体也不如从前,打仗时留下的伤病让他们很难再承担这么重的任务。丁盛年纪轻轻就担此重任,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他的高度信任和重点培养。丁盛年仅17岁就加入了红军队伍。在土地革命时期,他担任过团政委的职务;抗日战争期间,他成长为地方纵队的旅长;到了解放战争时,他已经是师级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他才被提拔为军长。以他的经历和战功来看,授予他少将军衔是完全合理的。
他职位不算高,可名声却很响。红军时期,丁盛打仗时特别勇猛,胆子大得惊人,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丁大胆”。在东北战场的征战中,丁盛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赢得了"四野名将"的美誉。特别是在四野部队南下的关键战役——衡宝战役中,丁盛带领135师在没有接到上级指令的情况下,果断出击,重创了白崇禧麾下的精锐部队钢七军。这场漂亮的胜仗,被刘伯承元帅誉为"腰斩七军",也让丁盛的名声传遍全国。丁盛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返回祖国,带领54军驻守在四川。1962年,他再次投身边境自卫反击战,并取得了“瓦弄大捷”的辉煌胜利,这一成就使他声名远扬。1964年7月,在罗瑞卿的引荐下,丁盛被调到新疆,担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和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副司令员。起初,他并不愿意去,作为一名战将,他更想留在前线作战部队。最终,他的老上级贺老总亲自做工作,说服了他,他才前往就职。没过多久,他就被调到广州军区当上了副司令。可刚上任不久,原来的司令黄永胜被提拔为总参谋长,他就顺势接过了广州军区司令的位子。紧接着,他又被选为中央委员,那段时间可谓是春风得意,风光无限。那时候,广州军区有三位副司令,分别是杨梅生、詹才芳和钟赤兵,这三位都是开国时期的中将军衔。特别是詹才芳,他的资历非常深厚,大家都称他为“首长的首长”,但他却一直在军区担任副职。
那时候,丁盛虽然也是副司令员,但要升他当大区司令员,很多人都不太服气。不过丁盛能坐上这个位置,除了确实有两把刷子,更重要的是当时林总和黄永胜在部队里说话特别有分量,他们都很支持他。九一三事件发生后,丁盛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波及,反而依旧受到重用,继续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这背后离不开主席对他的关照。到了1973年,在八大军区司令员调整中,丁盛从广州调往南京,与许世友互换了职务。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次人事调整确实很关键。广州军区那边,四野出身的将领占了多数,丁盛虽然资历不算最老,但和其他人都是老战友。而南京军区的情况就不同了,从成立开始,主要就是三野的部队。许世友在这里当了很多年司令员,他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就在这个地方,丁盛碰上了棘手的问题。1976年8月8日晚上,丁盛在上海延安饭店和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等人碰了头。关于他们谈了些什么,有各种传闻,真假难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次见面之后,丁盛就倒了大霉。
那几个人下台后,他们供出了那次见面的谈话细节,还提到丁盛说过的一些话,结果让丁盛陷入了大麻烦。没过多久,丁盛就被免去了职务,还被开除了党籍。丁盛始终不承认那次谈话的内容,而不是否认见面的事实。他后半辈子都在不断申诉。为了这事,他去找过曾任最高检检察长的黄火青反映情况,还给在世的徐景贤写了信,希望他能说出当时真相,但这些努力都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这件事一直没得到妥善处理,使得丁盛晚年日子过得挺紧巴。好在以前一起打仗的老伙计们伸了把手,帮他和家里人熬过了那段艰难时光。遗憾的是,丁盛终其一生都未能如愿以偿,最终抱憾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