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澳国际电影节即将启动主席余露将深化中澳电影文化交流合作

宋梓涵啊 2025-02-20 08:45:12

阿德莱德的天空飘着细雨,这座艺术气息浓厚的城市又要迎来新一届中澳国际电影节,听说去年那部《八角笼中》的导演还在街边的咖啡馆里和一位澳大利亚制片人聊了整整一个下午,他们好像在谈一个关于中国功夫的新故事。

街边的创意总在发酵,年轻导演们经常在阿德莱德的咖啡馆里写剧本,去年的电影节期间甚至出现了排队等位的奇特场景,因为大家都想坐在那个据说《末日拯救》剧本诞生的位置上。

当时一位澳大利亚青年导演正好在拍摄一部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他随手拍下了几个中国导演喝咖啡的镜头,这些画面后来被剪辑进了他的新片预告里。

咖啡馆老板说他准备把那些签过字的咖啡杯都收藏起来,等到今年的电影节再拿出来摆个小展览,虽然有些杯子上的签名已经有点模糊了。

记得去年有个放映厅的空调坏了,但观众们愿意在这个夏天挤在一起看完整场电影,因为主创人员就坐在后排,和所有人一起流汗。

一位当地媒体的记者告诉我,她偶然拍到几个导演深夜在海边散步的照片,他们好像在讨论一个关于鲸鱼的故事创意。

后来我才知道,阿德莱德的海滩上经常能看到鲸鱼,这可能会成为今年某个新项目的灵感来源。

有人在酒店大堂里发现了一张手绘的分镜头脚本,上面画满了奇怪的符号,据说那是一个中澳合拍的科幻片构思。

电影节主席余露最近好像特别忙,她正在和一些投资人商量怎么帮助那些还没出名的年轻导演,打算给他们一些启动资金。

有个45岁的导演开玩笑说自己年龄刚好达标,他其实已经默默拍了十年电影,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被更多人看到。

余露说她在整理申请材料的时候发现,有不少年轻导演的创意都很大胆,比如有人想拍摄一部全程用手机完成的电影。

青年导演扶持计划的评委里有一位退休的老电影人,他坚持要看完每一个申请者的作品,即使那些作品可能只是用家用摄像机拍的。

去年的杰出青年导演奖得主现在已经开始筹备他的新电影,听说是一个关于澳大利亚原住民和中国留学生的故事。

有人在电影节的官网上发现,今年的青年导演扶持计划还会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包括后期制作和音效处理。

某个获得过扶持的导演说,这笔资金让他终于可以专心创作,不用再去兼职养活自己的电影梦。

余露最近在考虑要不要给这些年轻导演多一些展映的机会,可能会在午夜场加入一些实验性的作品。

在一个工作坊上,一群编剧正在研究怎么把中国的网络小说改编成澳大利亚观众也能看懂的电影。

刘慈欣的《末日拯救》项目好像已经开始在物色演员了,澳大利亚这边想用一些新面孔,可能会从当地的话剧团挖掘人才。

有个制片人说他手上有一个关于中澳美食文化的剧本,但是一直在纠结到底是拍成纪录片还是剧情片。

合拍项目论坛上有人提出要拍一部关于两国留学生的爱情片,但是导演坚持要用一些非专业演员。

去年签约的几个项目现在都在紧张筹备中,有的已经开始在堪培拉和西安进行实地考察了。

听说有个动画项目打算把中国的神话故事和澳大利亚的原住民传说结合起来,这个想法让很多人都很期待。

一位澳大利亚导演正在学习中文,因为他想亲自去中国农村体验生活,为他的新电影收集素材。

中国电影代表团的一位成员说,他们正在考虑在两国设立常态化的编剧驻地项目,让创作者有更多深入交流的机会。

今年的展映单元好像特别注重观众的观影体验,主办方准备了一些互动环节,让观众可以和电影创作者面对面交流。

有个放映厅计划装上新的音响设备,为了让观众能更好地感受那些实验性作品的声音设计。

去年最受欢迎的一场放映是露天的,观众们席地而坐,晚风吹过,荧幕上播放着一部关于沙漠的电影。

电影节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正在开发一个手机程序,观众可以通过这个程序实时查看每个影厅的排片和余票信息。

主办方想在今年尝试一些新的展映形式,可能会用VR技术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有个纪录片导演提议要在放映结束后组织一些主题讨论,让观众能更深入地理解电影背后的故事。

电影节期间,阿德莱德的一些咖啡馆和书店也会变成临时的展映空间,播放一些实验性的短片。

策展人说他们特别注意把不同类型的电影穿插安排,让观众能在一天之内体验不同风格的作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