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假发的人》这本是黄晓明的翻身仗,上映后票房却表现欠佳,可票房背后的人性挣扎与时代隐喻,你真的看懂了吗?

和斌斌一起看剧 2024-11-22 17:11:39

黄晓明主演的《戴假发的人》,上映后票房表现欠佳,却蕴含诸多值得探究的人性挣扎与时代隐喻。

2024 年 11 月 16 日,《戴假发的人》于中国大陆上映,前期宣传引人期待。黄晓明为角色倾注心血,亲自找导演合作,减重 26 斤诠释角色,本期望影片票房大卖,成就演艺经典。

然而,现实残酷,上映六天票房仅 400 万,预测总票房 500 多万,与预期相差甚远。“扑街” 言论四起,很多人未深入了解便贴 “烂片” 标签,这对剧组努力打击巨大,黄晓明的期望也落空。

但票房非评判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许多文艺片票房一般却成经典,靠的是内涵、演技与独特手法。

影片主角孟中由黄晓明饰演,是个复杂多面的职业律师。

90 年代末,社会变革,孟中司法考试屡遭挫折,三次失利分数差距渐大,精神压力使其产生自杀念头。父亲的打骂虽狠,却让他重燃斗志,边开出租边备考。

一次,孟中拉到醉酒乘客,翻兜发现其穷困,拖下车时遭嘲笑,愤怒之下将其踹下河。此事成了他心中幽灵,种下愧疚种子,影响他日后行为。

后来孟中成为成功律师,不贪钱,为弱势群体抗争,如在未成年性侵案中努力让施暴者落网。他试图赎罪,但内心始终认为自己是杀人犯,面对妻子要孩子的请求也无能为力,如同《隐秘的角落》里的张东升,被过去压得抬不起头。

孟中的经历展现了人性面对过错时的挣扎与无奈,想逃避却无法摆脱,做好事赎罪也难获内心平静,引发观众对自身人生与过错的思考。

电影中 “假发” 意象意义深刻,不仅是道具,更揭示人物内心伪装与逃避,映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心理状态。

表面上,“假发” 指被孟中踢下河的男人的假发。深入探究,对孟中而言,他的 “假发” 是谢顶掩饰,更是为赎罪帮穷人打官司的行为,实则是遮羞之物,掩盖内心亏欠与自我认定的杀人犯身份,看似正义律师,内心却脆弱愧疚。

魏娴(王影璐饰)也是戴 “假发” 的人。她幼年丧父,因父亲酗酒溺亡方式 “丢人” 而羞于提及,便用谎言伪装,说父亲国外去世且差点继承遗产,靠骗男人钱过日子,粉色假发是她伪装的外在标志,掩盖内心痛苦与无奈。

孟中和魏娴的伪装与逃避是 90 年代很多人的缩影。那个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夜暴富者讳莫如深获取 “第一桶金” 的手段,美化过去;一夜破产者也编造谎言掩盖落魄。

电影中的富商性侵案线索,富商也是戴 “假发” 的人,用财富地位包装自己,内心邪恶,其伪装为满足虚荣、逃避谴责与制裁,深化了 “假发” 意象的主题,展现人性复杂与社会现实。

孟中书架上的《罪与罚》和《古拉格群岛》两本书寓意深刻,通过隐喻将电影主题延伸到对历史的追溯与反思。

《罪与罚》不仅借鉴其桥段让流浪汉说出孟中隐藏罪恶,更重要的是对时代社会问题的反思。小说中关于审判、善恶迷茫的描述,与孟中面对自己过错时的迷茫、不知如何救赎相似,都反映社会在道德、法律方面的混乱。

《古拉格群岛》暗指孟家家族史,孟家是知识分子家庭,孟中父亲从知识分子沦为修鞋匠,其好友儿子赵四揭发孟中秘密。孟父让孟中读书有传承和追求历史 “平反” 之意,渴望讨回曾经司法不公的公道。

两本书的隐喻将故事背景从个人拓展到社会和历史层面,揭示个人命运与时代、历史变迁的紧密联系,展现人性在历史长河中的挣扎与无奈。

导演董越创作意图明确,表达方式独特,对现实真相和历史真相兴趣浓厚,想通过别样方式呈现。

当下电影市场多追求商业利益,董越却与众不同,深入挖掘人性、社会和历史问题,希望观众观影后能有深刻理解与反思。

他借鉴经典作品元素,融入对时代更迭和历史背景的理解,通过人物塑造、意象设置和书籍隐喻等,展现特殊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体现艺术勇气和社会责任感。

虽影片因表达方式隐晦、主题深刻在票房上遇困境,遭观众误解为 “烂片”,但不能否定其艺术价值,伟大作品常起初不被理解,后才被认可。

如今,我们常以票房论电影好坏,票房高即优秀,低则为 “烂片”。但《戴假发的人》让我们明白,票房不能完全代表电影价值。

好电影应触动心灵、引发思考,让观众对人生、人性、社会和历史等有深刻认识。《戴假发的人》虽票房不佳,但通过深刻刻画、独特意象和深入挖掘,呈现充满人性挣扎、时代隐喻和历史反思的世界。

作为观众,我们应超越票房局限,以开放包容心态看待电影,多花时间品味内涵、理解导演意图、感受人性光辉与历史厚重,这样才能真正发现电影的真正价值。

0 阅读:17

和斌斌一起看剧

简介:推荐好看的电影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