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发了一条朋友圈,说自己考核不合格。这话一出,网上炸开了锅。大家纷纷质疑: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真的会不合格吗?还是说,问题出在评优机制上?这件事牵扯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整个社会的缩影。
一场“罪己诏”引发的风波
这件事的导火索是李力教授的一条朋友圈。他说自己四年发了16篇论文,还带了研究生,结果却因为“考核不合格”被打了差评。更让人不解的是,他还提到学校有“10%不合格”的说法。这种说法听起来很刺耳,毕竟谁愿意被贴上“不合格”的标签?
李教授在朋友圈里用的措辞很有意思。他一边说自己“惭愧”,一边又提到自己是“唯一不合格的二级教授”。这话听起来像是自责,但其实是在表达不满。网友们看到后纷纷表示:这不是“罪己诏”,而是“伸冤令”。一个六旬的老教授,难道真的因为论文数量不够就被一刀切了吗?
校方回应:是解释还是借口?
几天后,校方终于站出来回应了。他们列出了几个理由,比如李教授的论文数量和岗位职责未达标,还否认了“10%末位淘汰”的说法。但问题来了,所谓的“岗位职责”到底是什么?论文数量不够,真的能直接抹杀一个人四年的努力吗?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校方对“10%不合格”的解释含糊其辞。李教授说的是“不合格率”,而校方强调没有“末位淘汰”。这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校方并没有说明白。这样的回应不仅没平息争议,反而让网友们更加怀疑考核制度的合理性。
有网友直接指出:“如果学校真觉得教授不合格,为什么不早说?既然留了四年,说明他的工作是有价值的,现在一句‘不合格’就推翻了所有努力,这让人怎么接受?”
评优机制,真的是公平的吗?
这件事之所以引发热议,不仅仅是因为李教授一个人的命运,而是触及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评优机制到底是不是公平的?
很多人可能没经历过大学教授的考核,但在企业里,类似的评优机制并不少见。比如年终考核设置了固定比例的“优秀”和“不称职”,结果往往是年轻人拿优秀,老员工背锅。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快退休的时候,公司为了凑人数,硬是给他打了“不称职”的评级,而那些有上升空间的年轻人却占尽便宜。
这样的事情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评优机制本该用来激励人,但在现实中,它却变成了“内卷”的工具。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这种做法真的能提高工作效率吗?还是只会让大家的压力越来越大?
内卷化社会的缩影
再回到李教授的事件上,大家争论的不只是他是否合格,而是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出了问题。一个六旬的老教授,还在努力发论文,还在带研究生,这样的付出难道不应该被认可吗?
有人说,教授既然被评了不合格,那说明他确实有问题。问题是,教授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如果是因为论文数量不够,那这个标准是否合理?如果是因为其他原因,校方为什么不说清楚?一味地强调“规定”,只会让人觉得是在推卸责任。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倾向于用数据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发了几篇论文、带了几个学生、完成了多少任务……这些数字背后,真的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和贡献吗?李教授的事件,不过是冰山一角。
网友怎么看?
这件事在网上引发了两派观点。支持教授的人认为,校方的考核制度有问题,不该用“一刀切”的方式来评价员工。反对教授的人则觉得,既然有规定,那就应该遵守,不能因为年龄大或者资历深就搞特殊。
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些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有人说自己在单位干了十几年,结果因为评优名额有限,被强行打了低分;也有人说,自己的领导为了凑数,专门挑软柿子捏。这些故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评优机制不合理,导致人心寒了。
结局会是怎样?
目前,这件事还没有最终的结论。校方的态度很明确:你可以申诉,但我们不会改。李教授是否会选择进一步回应,现在还是未知数。不过,这件事已经引发了足够的关注,也让很多人开始反思: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评价体系?
有人提出,评优机制应该更加透明,让大家知道标准是什么,而不是模糊不清地给人贴标签。也有人建议,考核不应该只看结果,还要看过程和贡献。毕竟,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几篇论文就能衡量的。
“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他发了几篇论文,而是要看他为这个社会、为他的学生、为他的领域做了什么。”
希望这场风波能带来一些改变,而不是不了了之。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