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阿里巴巴、拼多多、比亚迪、小米、网易、腾讯和美团被并称为中国科技“七姊妹”时,这一名单揭示了中国科技产业的深层变革——从消费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时代,迈向“软硬结合”的全产业链竞争,而比亚迪以“全球电动车销冠”之姿跻身第四位,标志着新能源产业链的重构,以及中国科技企业从“模式创新”到“技术定义权”的质变。
发现没有,整个榜单中以制造业登榜的只有比亚迪一位,所以垂直整合能力将是未来的趋势,从电池到半导体的全栈式掌控。

比亚迪成功的本质是一场对传统汽车工业的“拆解与重组”,当特斯拉依赖松下、宁德时代供应电池时,比亚迪已构建起“弗迪系”垂直帝国,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比亚迪能登榜的原因。
从锂矿开采、电池制造、半导体到整车生产,实现核心部件100%自主可控。也正是靠着这一点,实现了教科书般逆袭,当2021年全球车企因缺芯停产时,比亚迪自研的IGBT 4.0芯片已实现90%自供率,支撑DM-i混动系统大规模量产。其碳化硅模块性能比英飞凌同类产品提升30%,使汉EV的续航突破700km。从电池到电控,从电机到半导体,比亚迪用全栈自研证明:中国制造不仅能“弯道超车”,更可以“换道超车”。这种闭环模式在疫情与芯片危机中展现出惊人韧性。2022年,当大众、丰田因供应链断裂减产时,比亚迪产能逆势增长156%,交付量跃居全球第一。

2023年,比亚迪发起“油电同价”革命:搭载DM-i混动的秦PLUS售价9.98万元,比同级燃油车低2万元;纯电海豚续航420km,价格却与本田飞度相当。这背后是垂直整合带来的成本杀手锏——自研电池使动力系统成本下降40%,自产芯片让电控模块价格仅为采购价的1/3。传统车企坚守的“价格堡垒”,在比亚迪的降维打击下土崩瓦解。

当中国互联网企业困于“内卷”时,比亚迪正以技术输出者的姿态,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秩序。
比亚迪的登榜,佐证了硬核创新才是立身之本。在“七姊妹”中,阿里、腾讯代表中国数字经济的广度,比亚迪则代表中国实体科技的深度。当全球产业竞争进入“硬碰硬”阶段,比亚迪的启示在于:唯有掌握能源革命核心技术、构建全产业链话语权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支点。
而比亚迪,恰是这场升维之战中最醒目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