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年 7 月 12 日,那是一个被战火映红的日子。坚守老山的解放军昆明军区第 14 军部队,在长达 14 小时的浴血奋战中,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粉碎了越军精心策划的加强师规模反扑。战场上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我军战士们前赴后继,用生命捍卫着祖国的领土。此役,我军歼敌 3000 余人,取得了中越十年战争中最大的一次胜利。
战后,许多人认为越军已被我军强大的炮火彻底打怕,往后只会以小股部队进行骚扰,再无大规模进攻的胆量。但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简单。在老山这片充满硝烟与热血的战场上,战斗的号角并未就此停歇,越军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发起一次次凶猛的反扑。
在老山作战的复杂环境中,对战斗级别有着明确的划分:班至连级的进攻、偷袭以及袭扰行动,属于小规模战斗;营至加强营级的进攻,则被定义为中规模战斗;而团以上规模的进攻,无疑是大规模战斗,这种级别的战斗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人员伤亡和激烈的阵地争夺。“7.12 ”大战后,越军悍然发动了四次团以上规模的大规模进攻,妄图重新夺回老山地区的控制权。
第一次反扑:1984 年 12 月 20 - 21 日,662.6 高地与那拉方向的激战1984 年 12 月 20 日,越军精心谋划后,出动步兵一个加强团,并配备特工一部,向着 662.6 高地和那拉方向发起了团规模的进攻。662.6 高地地势险要,是老山地区的重要战略据点,一旦失守,将对我军防线造成极大威胁。刚接防的南京军区轮战第 1 军部队奉命坚守阵地。当越军如潮水般涌来时,我军以猛烈的火力进行回击。阵地上,枪炮声交织成一片,硝烟弥漫,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拼杀。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我军充分发挥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术素养。战士们依托坚固的工事,灵活运用各种武器,对越军进行精准打击。面对越军的一次次冲锋,我军毫不退缩,一次次将敌人击退。经过两天的艰苦奋战,我军成功粉碎了越军的进攻,共歼敌 433 人,我军以伤亡 60 余人的代价牢牢守住了阵地。第二次反扑:1985 年 1 月 15 日,那拉方向的生死较量
1985 年 1 月 15 日,越军再次卷土重来,派出步兵两个团和特工一个营,气势汹汹地向那拉方向发动团规模进攻。那拉地区地形复杂,丛林茂密,为战斗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
第 1 军部队依托既设阵地,与越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深夜,整整 16 个小时,枪炮声未曾间断。越军凭借着兵力优势,一波又一波地冲向我军阵地,但我军战士们犹如钢铁长城,屹立不倒。
在战斗中,我军充分利用地形优势,设置了多道防线,对越军进行层层阻击。同时,我军的炮兵部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准确的炮火支援给越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经过一整天的激战,我军最终将越军击退,歼敌 670 人,我军伤亡 120 余人。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保卫了那拉地区的安全,彻底打破了越军“第三次战役计划”“收复失地”的梦想,也让越军再次见识到了我军的强大实力。
第三次反扑:1985 年 3 月 8 日,“852 行动计划” 后的激烈争夺1985 年 3 月 8 日,我第 1 军部队精心组织实施了多点出击的 “852 行动计划”,成功夺取了越军前沿的 5 个重要阵地。这一行动打乱了越军的部署,使其恼羞成怒。
随后,越军迅速组织步兵一个加强团,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对我军新占领的阵地发动了疯狂反扑,先后发起反扑 30 余次。每一次反扑,越军都不惜投入大量兵力,试图夺回失去的阵地。
第 1 军部队面对越军的疯狂进攻,毫不畏惧。战士们在阵地上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近身肉搏,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每一寸土地。在反复的争夺中,我军充分发挥了近战和夜战的优势,给越军以沉重打击。经过艰苦的战斗,我军牢牢守住了既得阵地,共歼敌 1200 余人,我军伤亡 200 余人。这场战斗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我军在老山地区的战略地位。
第四次反扑:1985 年 5 月 31 日,老山、662.6 高地、那拉方向的全面进攻
1985 年 5 月 31 日,越军出动步兵一个加强团,向老山、662.6 高地、那拉方向发动了猛烈的全面进攻。此时,济南军区第 67 军部队刚刚接防阵地不久,就面临着越军的强大攻势。
战斗伊始,越军便以密集的炮火对我军阵地进行了长时间的轰炸,随后步兵发起冲锋。在老山、662.6 高地和那拉方向,战斗全面打响,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在两昼夜的激战中,第 67 军部队与敌人浴血奋战。战士们不畏强敌,顽强抵抗,但由于 211 高地出现意外情况,一度被越军占领。不过,我军迅速组织力量进行反击,除 211 高地2个哨位被越军占领外,基本将越军的攻势粉碎。此役,我军共歼敌 700 余人,我军伤亡100余人。尽管战斗中遭遇了一些挫折,但我军战士们的英勇表现令人敬佩。
越军的战术变化与我军的胜利
越军在 7.12 大战遭受重创后,并未就此放弃争夺老山的野心。他们吸取了被我方炮火重创的教训,采取了堑壕延伸战术。越军士兵们在黑夜和不良天侯的掩护下,不断挖掘堑壕,试图逐渐贴近我方阵地,从而减少我方炮火的杀伤。他们大搞土工作业,一点点地围逼我方阵地,妄图以此来改变战场上的不利局面。
然而,这一战术在与昆明军区第11军、南京军区第 1 军的战斗中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我军战士们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行动力,及时发现并摧毁了越军的堑壕工事。之后,越军又借着第 1 军实施 “852 行动计划” 的机会,展开疯狂反扑,与我军在前沿阵地展开了反复争夺。当济南军区第 67 军刚上阵地时,越军又迫不及待地发动了 “M1 - T5” 进攻计划,试图打我军一个措手不及。但自从此战过后,越军再也没有发起过团以上规模的反扑行动。
不得不承认,越军在老山地区与我军纠缠的 5 年多时间里,充分展现出了其单兵技战术好、斗志顽强、机警果断、作战手段诡诈多端等特点。他们在战斗中不断变换战术,给我军带来了不少麻烦。
但是,我军最终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和军力,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我军在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军事指挥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同时,我军战士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他们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不惜牺牲一切。
回顾这段历史,1984 年 “7.12 ”大战的胜利,仅仅是一系列更加残酷战斗的开端。在之后的 5 年时间里,老山地区的战火从未完全熄灭。直到1989年后,老山的和平曙光才逐渐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