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高原,拓稀土
秉承国之瑰宝,成就民族骄傲
历风雨,度春秋
迈步峥嵘岁月,一路凯歌高奏
生豪情,起壮歌
心远而长,智者矫健而行
兴于势,志于远
笃行有恒,行者永不止步
——中国北方稀土
稀土是一组典型的金属元素。稀土资源储量稀少、不可再生、分离提纯和加工难度较大,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军等行业,是新材料制造的重要依托和关系到尖端国防技术开发的关键性资源,被称为“万能之土”,有重大价值。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白云鄂博矿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山,占国内稀土资源储量的90%以上。包头也因此被称为“稀土之都”。邓小平早在1992年就提到:“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稀土资源占全世界已知储量的80%,其地位可与中东的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
内蒙人对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总是有一种自豪和感激之情,也正是这些自然的馈赠哺育了内蒙古的数百座城市,数千万人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来自内蒙的南大学子,我们渴望反哺家乡,渴望承担社会责任,为草原大地上的重要产业发展献一份力。7月中上旬,我们的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包头市,走访了北方稀土高科技有限公司、包钢稀土冶炼三厂和稀土研究院等重要产业中心,拜访了内蒙古科技大学杨启山教授、第一代“稀土人”窦学宏爷爷和正在为稀土产业贡献自己力量的年轻人,以期全面了解北方稀土产业的发展现状,探究当代稀土产业的发展之路。
壹 | 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
7月14至16日三天,我们走访了三个工厂:包钢稀土冶炼三厂、抛光粉厂和磁性材料工厂。这是我们小分队大多数成员第一次走进工厂,走近每一道工序,看到稀土最初的模样。
尽管工厂里充斥着嘈杂的声音、难忍的气味,但仍不乏基层工作者坚定的步伐、认真的身影。“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眼前细小的白色粉末——抛光粉,竟是每一个有屏幕的电子产品不可或缺之物;工作人员手中的小小磁环,是汽车、航天、航空等领域的生命!队员们听着关于工艺流程的介绍,深切体会到稀土这个小小之物怎样撬动了工业生产的大局,怎样便利了人类的生产生活。
通过走进工厂,我们还感受到基层工作者的默默付出、稀土产业的砥砺发展。然而,我们同时也注意到,尽管中国稀土在上游产业发展较好,技术领先,在下游产业却仍处于不利地位,高精尖技术和下游产品应用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在这方面仍需国家和企业的持续努力。
贰 |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7月17日,我们到访包头稀土研究院。它是世界最大的专业稀土科研院所,已建立技术中心18个,其中国家级中心4个。白云鄂博稀土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首个批给内蒙古的重点实验室。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把梦想化为现实,不仅需要毅力、定力,更离不开巧解难题的勇气和释放活力的智慧。谈到对稀土研究发展的贡献,工作人员自信的说,研究院是全国领先的。“我们从稀土的前沿应用,到稀土的媒体发展,是一个全覆盖。”在研究院磁制冷实验室中,研究院黄教授向我们介绍到:“之前的冰箱都用氟利昂,但是对臭氧层的破坏很大,现在就研究用磁质材料钕铁硼做成磁场,利用这个原理也能实现制冷。”多亏了科研工作者的悉心努力,磁制冷冰箱从设想变为现实,现在又正从科研成果转向成熟产品。
虽然稀土科研取得了非凡成就,但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稀土下游应用的好多专利都是八九十年代的,那时候咱们国家的研究还比不上西方国家,所以核心专利大部分日本美国的,我国的很少。”我们还不止一次的听到:“现在愿意从事基础科研的人越来越少了啊!”基础研究遇冷,的确是现存的一大问题。
叁 | 敢于创新,重任在肩
7月18、19两日对北方稀土集团总部的访问,是此行的高潮。
北方稀土高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稀土生产、科研、贸易基地。中国北方稀土正依托以稀土为重心的战略转型,全力打造“国内最强,世界一流”的稀土行业领军企业。
我们来到企业的规划部和国贸部详细了解相关情况。
规划部马科长说:“公司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体现国家意志,维护行业秩序为己任,致力于合理配置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而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零排放要求与更高的标准在环保层面对企业生产管理带来了很多挑战。对于有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司将持续作出努力,在行业产业指标和总体环境指标等多重意义上实现达标排放,贯彻新常态下新发展理念。
谈到贸易摩擦,国贸部李同志表示,中国之所以将稀土作为一张牌,是因为中国在前期的选矿、冶炼、分离等技术超前,可以通过贸易掣肘个别国家,并促进稀土价格上涨。在短时间内这一对策有利于国内的稀土企业。但从长远来看,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水平及丰富的人才资源迟早会追上我国的前沿技术,从而使我国失去优势。这对我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交谈后,我们对世界稀土格局、中国产业发展和北方稀土有了更宏观深入的了解。我们多次提及2011年的稀土价格暴涨,该事件在一定层面上体现出稀土的可替代性和技术优势的暂时性,对我国稀土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有前瞻性意义。国家只有从根本上鼓励技术创新,着力发展稀土应用材料及高端延伸产业,增强产业实力、综合国力,才能跻身于世界前列。
肆 |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7月初我们特地拜访了包头稀土研究院稀土信息中心(原情报研究室)原主任,老一辈“稀土人”窦学宏爷爷、现在正从事稀土研究和稀土教育工作的内蒙古科技大学杨启山教授,以及正在为稀土事业付出青春时光的年轻学子们。
投身革命,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是老一辈颇具时代色彩的信条。我国第一代稀土科研人才正是在那火红的岁月里,学有所成,共赴北地,为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和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今天各一方,风华正茂亦作日暮残年,第一代稀土领域专家多已年迈,却仍有余热发挥。学术研究与生产实践多年积淀的丰厚成果与需要著书属文以发扬光大,而由那一代人栉风沐雨中风雨兼程的理想信念,峥嵘岁月于高原之上的情怀与热爱所共同构成的传承至今的稀土人的精神,历经时光的流逝而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回望 | 鉴往知来,总结经验
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注重时刻学习,从实践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稀土是一个深奥、复杂的领域,而我们的团队成员都是大一的同学,因此在相关知识上了解甚少。在准备和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大量阅读文献、和相关老师讨论交流。不断的自我学习加上老师的生动讲解,使我们理论知识的基本功打得扎扎实实,为后续的实地考察做好了铺垫。
实践结束后,大家一致认为:调查采访得到的内容并不是完全有价值、符合预期的,因此调研过程中随机应变的能力非常重要;小组里既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要集思广益,沟通联系,才能做好工作,提高效率。此外,我们还学到了涉外沟通的方法、采访提问的技巧,以及检索文献的能力。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和进步,使稀土小队获得了更好的实践成果,为之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结语 | 立高屋建瓴之势,谋兴业强国之远
晨光熹微,轻飔拂过,天际一抹紫红色的朝晖仿佛绽开的红玫瑰般美丽。我们的最后一站是稀土展览馆,小分队穿着南大小蓝鲸文化衫,走在中国北方的稀土发展之路上,回忆这几十年来的峥嵘岁月。稀土产业在一步一步前进着,但在一些领域的发展仍不平衡,仍不充分。我们需要从长计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助力稀土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中国从稀土“大国”向稀土“强国”转变。
稀土一直都是朝阳产业,从基础应用,到下游应用,再到技术研究再应用,它身上可有所作为的地方非常之多。鉴于国家整体研究配备能力和发展情况,还有很多工作亟待开展。欣欣向荣的背后,需要年轻人默默奉献的背影,需要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探索的脚步,需要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需要谦虚自信的清晰定位,需要“稀土精神”的世代传承。
这是一个神奇的领域。稀土必将持续催生出延绵不绝的奇迹和生生不息的梦想。愿我们青年人也有这样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这样为祖国建设奉献青春的意志,奋斗在一线,奋斗在百花盛开的新征程!
团队成员:乔奕玮 戈 钦 丁熠然
高梓程 柴 源 王安心
王昕妍 孟 苑 王 煦
王诗瑶 贾 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