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的反腐行动力度继续加码。11月5日,字节跳动公布了本年度第四份《企业纪律与职业道德委员会通报》。通报表明,103人因违法违规行为被辞退,这里面既有外包人员,也有实习生。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其中11人因涉嫌构成刑事犯罪,已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字节跳动不是个例,今年以来,多个互联网大厂纷纷发布通报,掀起反腐浪潮。11月7日,“曝网易游戏多名高管被带走调查”话题登上热搜,9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6人永不录用。此外,小米、美团、腾讯等大厂的反腐案例也是每年吃瓜群众关注的焦点话题。梳理来看,互联网公司公布的涉贪腐员工所处业务部门,不少都涉及上游供应链以及下游销售环节。
面对互联网企业贪腐隐蔽性、利用技术规避审查等特点,外部行业监管与企业内部监控审计能否对齐“颗粒度”,也是一大看点。
大厂反腐“不护短”,供应链环节成重灾区
近年来,商业贿赂、职务侵占成为互联网大厂打击舞弊贪腐行为的重点。
字节跳动发布的通报显示,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相当一部分发生在采购、竞标环节。如通报披露,电商前员工徐某某、抖音前员工董某某、企业服务前员工徐某某等,均在采购、竞标环节,或以明显高于市场价的价格采购,或为供应商提供倾向性资源扶持等方式,为供应商谋取利益并以此收受好处费。三人均因涉嫌构成刑事犯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职务侵占同样不容忽视。腾讯今年公布的17例典型案件中,超六成涉及侵占公司资产。如原CSIG云业务拓展部高启元和原CSIG云产品部王奇在职期间利用职务便利,非法侵占公司资产。经法院审理,高启元犯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王奇犯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八万元。
泄露公司保密信息也是通报中的多发行为,字节跳动本次通报中显示,王某某直接向外界售卖公司保密信息,因涉嫌刑事犯罪,已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值得一提的是,字节跳动通报中还特别提示了管理者责任。对于疏于履行监管、审批等责任的管理者,公司将追究相应管理责任;对于触犯刑事法律的员工,公司将默认追究涉案员工直属上级的管理责任(管理者主动发现并上报违法违规情形的除外)。
大厂除对内部员工贪腐“零容忍”外,对合作商也不再姑息。
11月9日,网易发文表示,公司严肃查处了两起舞弊贪腐违法案件,9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与本次舞弊贪腐违法相关的27家公司,已被网易公司列入永不合作主体清单。 此前有消息称,近日网易游戏内部严查贪腐,涉及营销线多名高管,涉及上亿金额。
惯用流量换取利益,中青年员工是涉案“主力”群体
随着越来越多的案例曝光,互联网大厂自查反腐力度正在加大。
除字节跳动和网易之外,近年来,多个“大厂”纷纷发布通报,掀起反腐浪潮。据美团发布的消息,2023年全年美团协助公安立案侦办涉嫌犯罪的内外部人员共93人。同时,据腾讯反舞弊调查部消息,2023年全年腾讯反舞弊调查部共发现并查处触犯“腾讯高压线”案件70余起,120余人因触犯“腾讯高压线”被解聘,近20人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为何互联网大厂内部腐败问题屡禁不止?业内人士表示,头部互联网企业由于规模庞大,在上下游环节涉及大量资源分配,因而容易出现违规操作。越是资源集中的地方,越容易滋生腐败。
用流量换利益是常用手段。处在关键岗位的关键员工手握与企业连接的供应商的“生杀大权”。许多供应商急迫进入大流量体系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以期通过巨大的流量获取巨额利益,供应商为了提高自己在众多竞争者中的优势地位,选择通过私下贿赂员工方式跻身于获利行列。
大公司,尤其是平台型公司,因为在整个产业链上占据着最关键的位置,因此普通员工也掌握着不小的权力。电商平台的员工掌握着面向商家的规则,本地生活平台的运营也可以用流量指挥商家,这都有寻租的空间。比如过去阿里最严重的聚划算团体贪腐,美团2023年公布了近百人的涉嫌犯罪的调查等都是如此。
从涉案人员分析看,现在大厂腐败案件犯罪主体以中青年为主,年轻化趋势逐渐显现。基层职工呈现出从事出纳、采购、仓库管理等职位较低、资金密集的“蝇蚁作案”的特点。此外,犯罪主体中经理、项目负责人等中层管理人员较多,岗位集中于销售、财务等资金密集管理部门。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大厂里有大量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财产,但流量能变现,意味着相应的权力也能变现。与公司实物财产有形可见相比,游戏公司里的道具、货币、皮肤,电商企业中的刷单套利、薅羊毛、刷礼物、推广所需的流量等,均属于虚拟财产,对这些虚拟财产的职务侵占,属于互联网大厂腐败里的新型手段。企业若不跟进监督核实,不容易察觉,易造成经济损失。
大厂内审监管力度加大,配套行业监管日渐完善
在业界关注案例本身的同时,大厂反腐透明度也在逐年增加。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互联网公司内部反腐,可以追溯到2010年左右,自2019年,曝光的数量开始大幅增加,且多是公司主动公开。某种程度上,当无数公司进行贪腐整治和制度建设的时候,也标志着一个行业逐步走向成熟。
近年来,为加强内部审计监管,互联网大厂们纷纷设立监察、廉政部门,高薪聘请专业人员,动用数据等技术手段查处违规员工,反腐“战果”通过内部邮件与网络分发,以示警醒。
监察不能只靠数据,还要借助制度与组织。十几年来,擅长迭代的互联网公司,逐渐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反腐体系。他们在业务部门内设置稽查岗位,在集团设立独立的监察部门,后者直接向核心高管汇报。查案之外,监察人员还要负责反腐宣导、流程完善,这在业内叫“事前,事中,事后”。
另一个重要武器是七年前成立的阳光诚信联盟,由京东、腾讯、百度、美团等知名企业联合发起。该联盟已有近800家企业会员,他们组织同行交流与课程,上传、共享失信员工名单,拒绝录用失信人员。
一位大厂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日前发文表示,之所以互联网企业的年轻人经常以身试法,除了本身道德水平、法律纪律观念淡薄等原因外,有一部分人在晋升或者调薪过程中遇到了挫败,认为公司有愧于自己,把捞钱的想法自我合理化。“最典型的一个原因,是失落和失衡的心理状态。互联网经济的造富是非常快的,这些高学历高认知的人,大量接触到快速富裕的人,经常见到一些豪车,会觉得他明明不如我,为什么他能发财。”
然而,大厂员工作为非国家工作人员,腐败行为应该如何定性呢?面对互联网企业贪腐隐蔽性、利用技术规避审查等特点,外部行业监管与企业内部监控审计能否对齐“颗粒度”?
问题丛生之下,有关治理正在步步推进。2023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依法惩治和预防民营企业内部人员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犯罪、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意见》,提及依法加大对民营企业内部人员实施的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受贿等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
今年3月,北京大兴区检察院与阳光诚信联盟发布《互联网企业廉洁合规倡议》认为,企业廉洁合规治理机构和最高管理者在廉洁合规管理体系中具有领导作用。文件指出,要对互联网企业重点岗位人员强化风控、健全机制。如针对采购岗位可能存在的另立收费名目、指定供应商、返点或回扣、化整为零或拆单、拖延业务等风险点,可采取建立健全招投标制度、建立关联关系审查机制、建立采购权监督机制、严格落实审批责任制、对唯一性采购项目进行重点审查等举措。
此外,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二)》将对国有企业等相关人员适用的非法经营同类营业、为亲友非法牟利、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企业资产犯罪扩大到了民营企业。本次修法,针对的是侵害民营企业自身利益的犯罪,通过打击犯罪保护企业和企业家,也是从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
记者:苏冉 编辑:周全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