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网援引路透社报道,日前,美国总统拜登称,他“当然”会出席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就职典礼。他还提到特朗普曾缺席自己的就职仪式,并指认共和党人“幼稚”。当被问及是否计划出席下个月特朗普的就职典礼时,拜登回答说,“我当然会……唯一曾缺席(继任者)就职典礼的总统,就是即将就职的那个人(特朗普)”,“他(特朗普)不遵守我们建立的民主规则这一事实与我无关。我的工作是使过渡顺利进行。”“底线是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不能继续这种当你不同意或不合作时就走开的幼稚游戏。”
据法新社报道,美国总统拜登在前总统卡特去世后宣布,联邦政府和军事设施等地“降半旗”30天以示纪念卡特,并将在华盛顿大教堂为卡特举行国葬。单从这项决定来说,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可以看作是拜登下台前做出的对特朗普最具杀伤力的一项举动。就在拜登做出这项决定后,特朗普在社媒平台Truth Social帖文说:“没有人想看到那种(降半旗)画面,任何美国人看了都会不高兴。”对特朗普来说,这确实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
美国总统拜登(资料图)
随着拜登任期接近尾声,他在民主党内和公众面前的存在感微乎其微,预计将以“低调退场”的方式结束其总统生涯。2024年,民主党不仅失去了白宫,还丢掉了参议院多数席位,同时未能在众议院实现翻盘。这一年的挫败让党内弥漫着一种消极的情绪。一名民主党游说人士形容:“关于这届政府即将结束的方式,普遍存在一种失望情绪。人们几乎像是在消极接受。民主党内个人虽不期待特朗普的回归,但也希望拜登的总统生涯尽快结束。”同时,拜登赦免其子的决定更是在党内引发不满。
此前,拜登宣布退选,他是50多年来第一位放弃寻求连任的美国总统,在他之前,上一位放弃寻求连任的美国总统是1968年的林登·约翰逊。而美国历史上此前从未有像拜登这样在大选年这么晚的时候退出选举的总统。从那时起,拜登就进入了“隐身”模式,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据《纽约时报》报道,这段时间对拜登来说很尴尬。这是总统任期内最令人沮丧的时期。人们的注意力转向潜在的继任者;世界各国领导人一边制定策略,一边寻找与下一届政府打交道的方法。
特朗普(资料图)
日前,美媒报道称,拜登在退出选举5个多月后,首次在私下承认,自己后悔当初退出总统大选的决定,尽管当时搞砸了与特朗普的电视辩论,但如果他继续竞选的话,本可以再次击败特朗普,都是民主党内部施压他退选搞砸了一切。拜登的亲密盟友泰德·考夫曼也站出来支持他,认为在特朗普留下糟糕的经济后,是拜登将美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推动了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案,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巨大成就。
前不久,特朗普与拜登的白宫达成了一项必要协议,允许他的过渡工作人员在就职之前与现有的联邦工作人员进行协调。虽然拜登此前承诺和平交接,但是交接并非一帆风顺,依然爆出一些小插曲,导致交接推迟。据称,特朗普拒绝与总务管理局签署另一项协议,该协议将允许他的团队访问安全的政府办公室和电子邮件账户,部分原因是该协议要求当选总统将捐款限制在 5,000 美元以内,并透露谁在为他的过渡工作捐款。
美国白宫(资料图)
为把自己的第二任期搞得声势巨大,特朗普早早就向中方发出邀请,希望中方最高领导人能亲自出席他的就职典礼。此外,特朗普团队还提出了接待其他国家领导人的可能性,比如和特朗普关系融洽的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对于如此不符合外交礼仪的请求,我国当然是一口回绝了。有知情人士称,中方预计会派出一支高级官员代表团出席。但特朗普还不死心,他宣布,想要与中国的高级官员建立一个直接的沟通方式,而不是按照现行的正式对话机制来进行,中方又一次拒绝了这项要求。
据环球时报援引路透社报道,特朗普表明上任后会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导致在其今年1月就职前已出现诸多发酵事件路透社引述两名知情贸易商的话报道称,中方有关企业购入50万吨美国大豆,将于今年3月、4月交付,中方也订购75万吨美国大豆,预计今年1月至3月交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也是美国和巴西的重要市场,2023年这两国大豆供应合计占中国进口量超过九成。
美国大豆(资料图)
这一举动被许多人视为中国在即将到来的博弈中释放的善意信号。虽然数量不算巨大,但在中美贸易舞台上却意义非凡,因为它象征着一种潜在的对话意愿,以及在复杂国际关系中找到合作点的可能。这似乎是在向特朗普传递一个积极信号,希望能够理智看待双方经贸关系,使合作名单逐步扩大。这不仅有助于特朗普在国内交差,也是为中美关系的缓和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此外,从务实的角度来看,中国进口这些大豆不仅十分划算,还能帮助丰富自身粮食储备,一箭双雕。
眼看中企选了美国大豆,美媒声称“这是中方在向特朗普新政府中的‘对华鹰派’伸出橄榄枝”。但有美国贸易商提到,“中储粮作为中国的国营储粮企业,采购量通常是几百万吨级别,而这次购买的区区几十万吨,完全没有达到能传递政治信号的规模”。芝加哥农业资源公司的总裁巴斯也提到,中方的这波采购,很可能只是为了补充储备粮,并不意味着会持续进行。一旦巴西等南美地区的大豆价格优势扩大,比如每蒲式耳比美国大豆便宜1美元,中方对美国大豆的采购也将难以持续。
中储粮(资料图)
尽管美国大豆价格偏高,但中储粮依然选择采购,这背后涉及到更深层次的经济考量。美国大豆在储存时更具优势,其较低的油脂含量和较高的耐储性使其在长期存储中不容易变质。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规模进口大豆的国家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在粮食安全的背景下,确保长期供应稳定至关重要。此外,美国大豆的品质和加工技术也是其不可忽视的优势。因此,尽管价格上有差距,长远来看,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中依然占有竞争力。
随着我国大豆供应多元化的推进,未来的中美大豆博弈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美国失去中国市场的情况可能将长期延续,而巴西等国则会继续扩展其在我国市场中的份额。美国能否通过调整贸易策略恢复其在我国大豆市场的地位,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内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正为我国未来的大豆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何利用科技和国内生产优势,最大化提升我国的农业竞争力,成为我国未来发展方向中的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