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敢言
在俄乌冲突持续三年的今天,全球各方的和谈呼声愈加响亮。然而,形势并未如各方所期望的那样发展,反而因国际力量的错综博弈,和平之路愈加艰难,停火的曙光显得遥不可及。尤其是刚刚结束的慕尼黑安全会议,让人再次看到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霸权姿态,也揭示了欧洲在这一冲突中的尴尬处境。面对特朗普与普京首次公开通话达成某种共识后,欧洲的反应和乌克兰的态度让这场战火的未来更加扑朔迷离。可以说,俄乌和谈的进程,已经不再完全由战争双方主导,而是被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的深刻角力所主宰。

在2月初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外界原本寄予厚望,希望特朗普能提出一份结束俄乌冲突的具体方案。然而,现实却让人失望。这场会议结束后,并未看到任何实质性的和平协议或方案浮出水面,相反,各方的分歧和冲突更为激烈。美国与俄罗斯的“合作”愈发明朗,而乌克兰和欧洲则在外交舞台上愈加边缘化。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愤怒地表示,绝不会接受任何没有乌克兰参与的“背地里的交易”,并且要求欧洲在未来的和平谈判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这一呼声在特朗普及其团队的外交战略中似乎毫无分量。特朗普在慕安会前后与普京的接触,几乎没有提及乌克兰政府的态度和需求,这一举动立刻激起了欧洲和乌克兰的强烈反弹。
特朗普与普京的第一次公开电话会谈,虽然令外界倍感震惊,但却并不令人意外。在当前局势下,美国正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重新塑造国际秩序。特朗普与普京的共识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国试图“操控”战局的深层次意图。美国显然希望通过调解俄乌冲突来恢复自身的地位,但这个过程显然是以俄罗斯的利益为重心,优先考虑莫斯科的诉求。在美国与普京达成一定共识后,特朗普团队立刻启动了与乌克兰的谈判,并要求泽连斯基准备一份“和平协议草案”。这种安排不仅剥夺了乌克兰与俄罗斯平等对话的机会,还强迫乌克兰政府屈从于美国在国际博弈中的优先利益。美国的做法无疑是以“俄罗斯优先”为基本原则,并对乌克兰施加极大压力,要求其在和平方案中作出不现实的妥协,甚至威胁如果乌克兰无法达成妥协,则可能面临美国的制裁。

这一策略,清楚地展现出美国在全球战略布局中的“自我中心”倾向。在美国眼中,乌克兰和欧洲的利益显然不如俄美战略博弈来的重要。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在其对俄政策的框架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帮助”或“援助”,而是“工具性”的支持。美国将其定位为“打击俄罗斯”的一个棋子,而非独立的决策者。美国是否在推动和谈,不是出于对乌克兰人民的关心,而是为了维护自身在全球秩序中的主导地位。特朗普显然更加关注的是如何确保俄罗斯不再威胁到美国的全球霸权,而乌克兰的未来,或许并不在美国的战略考虑之内。
面对美国的强硬态度和普京的合作意向,乌克兰的外交处境愈加艰难。从慕尼黑安全会议到特朗普的通话,乌克兰似乎已经被逐渐排除在全球外交舞台之外,成为全球权力博弈的旁观者。泽连斯基曾表示,任何没有乌克兰参与的协议都无法接受。然而,现实是,欧洲甚至美国,似乎已经在未经过乌克兰同意的情况下,开始就乌克兰的命运进行交易。这种“背地里的协议”无疑是对乌克兰主权和独立的极大挑战。欧洲领导人对此也表现出强烈反应,尤其是德国总理朔尔茨明确表示,乌克兰绝不能被“强加和平”。然而,这种立场和反应,却并未真正改变大国博弈中的局势。美国显然已经将和谈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欧洲在这一过程中依然处于边缘地位,无法有效发挥影响力。
随着战局的持续升级,乌克兰的民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战争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以及社会动荡,民众对战争的厌倦情绪逐渐升温。根据盖洛普民调,超过一半的乌克兰民众表示支持通过谈判结束冲突,而“以土地换和平”的民意比例也从2022年的8%上升到了2024年底的38%。这一转变意味着,战争所带来的沉重代价开始深刻影响民众的情绪,战斗的意志逐渐消退,和平的呼声愈加强烈。

然而,尽管民意发生了变化,泽连斯基政府的选择依然处于两难之中。一方面,乌克兰政府面临着国际压力,要求其尽快寻求和谈;另一方面,国内民众的期望也在发生转变,要求政府采取更加灵活的外交政策,寻求以和平谈判的方式结束战争。然而,随着战争的不断延续,乌克兰的资源和兵力都已经严重短缺,军队士气的衰退也让泽连斯基政府面临巨大的内外压力。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乌克兰军队的逃兵现象达到了2023年的两倍,这一数据直观反映了战争对乌克兰社会的巨大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泽连斯基政府能否继续坚持其“捍卫每寸领土”的立场,恐怕已经不再仅仅取决于乌克兰的决心,而是要看其是否能在大国博弈中找到更有利的立场。美国与俄罗斯的博弈,以及欧洲的无力感,注定了乌克兰未来的外交路径充满了不确定性。
然而,和谈的前景依旧扑朔迷离。尽管乌克兰国内的战争厌倦情绪和国际社会的呼声愈加强烈,但大国博弈的暗流依然主导着这一进程。美国的“和平计划”,虽然表面上看似是为了结束战争,但其实更多的是基于美国自身的战略考量,而非乌克兰的利益。俄罗斯也显然不会轻易做出让步,尤其是在当前占领的领土问题上。对于普京来说,俄乌冲突的结束并非单纯的停战,而是一个全局性战略博弈的结果。无论最终谈判的结果如何,俄乌之间的深刻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停火的条件仍然充满变数。
随着战争的延续,全球力量的博弈越发复杂,俄乌和谈的进程或许只会更加遥远。对于乌克兰来说,选择和平也许是最迫切的需求,但如何在大国角力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恐怕才是最为棘手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