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最近央视热播的《北上》掀起追剧热潮,但观众讨论的焦点却意外跑偏——女主夏凤华的演技争议不断,49岁的女三号顾阿莲却成为最大赢家。
这个现象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流量至上的行业规则上,也让人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好演员的底气?
白鹿饰演的夏凤华本应是全剧灵魂人物。
剧组为她设计了箍牙扮黑的突破造型,运河边假小子的形象足够新鲜。
可惜当镜头对准激烈的情感戏时,瞪眼怒吼的单一处理方式总让观众跳戏。
有场母女争吵的重头戏,本该是两代人观念碰撞的高光时刻,结果白鹿过于刻意的肢体动作配上生硬的台词,硬是把催泪戏演成了尴尬现场。
不过公允地说,她在日常戏份里的表现还算自然,和邻居插科打诨时透着股虎劲儿,让人想起自家巷口风风火火的大姐头。
比起女主的跌宕起伏,刘威葳饰演的顾阿莲堪称-润物细无声-。
这个报社记者既要跑新闻又要顾家庭,角色设定就像运河里撑篙的船娘,稍有不慎就会翻船。
刘威葳的表演妙在-藏-,丈夫醉酒晚归时,她边收拾残局边把解酒药重重放在桌上的细节,比摔碗砸盆更有冲击力。
最绝的是采访老船工那场戏,她听老人讲述运河往事时微微前倾的身体语言,握着钢笔迟迟不落字的迟疑,把知识分子的职业信仰演出了筋骨。
观众的眼睛确实雪亮。
社交媒体上有人剪辑了顾阿莲的-眼技-合集——面对领导时的坚定目光、辅导孩子作业时藏不住的笑意、见证运河变迁时的感慨泪光,每条视频点赞都破万。
这让人想起剧组在苏州实景搭建的花街小院,那些斑驳墙皮和吱呀木门,不也正需要经得起特写的质感吗?
这部剧的服装道具组堪称细节狂魔,从搪瓷缸的掉漆位置到二八大杠的车铃声响,都在帮演员入戏。
白鹿的粗布衣裳特意做旧泛白,刘威葳的工装裤永远烫得笔挺,这些造型差异暗合角色性格。
可惜当镜头聚焦面部特写时,年轻演员的表演功底差距就藏不住了。
有场戏是两代人同看运河落日,老戏骨萨日娜眼角的细纹都在诉说岁月,白鹿却还在用偶像剧式瞪眼表达震撼。
值得玩味的是,观众对配角的宽容度反而更高。
当刘威葳把记者证小心收进布包时,当童蕾饰演的医生默默擦拭听诊器时,这些没有台词的瞬间往往最抓人。
可能观众早就受够了悬浮剧里的塑料职场戏,突然看到真实的工作细节反而如获至宝。
就像剧中重建的运河码头,每块青石板都带着使用痕迹,这种粗粝感恰恰成就了年代剧的质感。
导演姚晓峰这次大胆采用-代际演员接力-模式,让不同年龄段演员同框竞技。
这种安排本意是保证角色成长线的连贯性,却意外成了演技照妖镜。
小演员李洛伊灵气十足,把少女夏凤华演得古灵精怪;韩昊霖饰演的叛逆少年,和老戏骨胡军对戏时居然接得住招;反倒是处在中间年龄段的白鹿,在传承链上显得吃力。
这或许给行业提了个醒:演技修炼没有捷径,流量带来的关注度反而会放大专业短板。
现在打开弹幕,满屏都是-顾记者什么时候上线--求剪夏凤华单人cut-的呼声。
观众用遥控器投票的结果很现实:当49岁的刘威葳在剧里骑着二八大杠穿街走巷时,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比任何精致妆容都动人。
就像运河边晾晒的渔网,经得起风吹日晒的,才是真能耐得住时光考验的好料子。
互动话题:
你追《北上》时,哪个瞬间突然被角色戳中了?
如果翻拍你家乡的故事,最希望看到怎样的市井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