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其官网公布,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9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今天高考学子即将出征迎战高考,迎接属于自己的人生重要转折点。
虽然知道考生每年的报考数量都在涨,但增加98万人,着实过于离谱了……
这也意味着今年的竞争更加激烈了。小编以2022年为例,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1193万人,虽然高考录取总人数的增加,但是一本的录取率仅为23%。
为什么高考越来越难?
2023年适龄参加中考的学生(2008年出生)约1608万人,当年参加中考人数约为1540万人,比去年增长近60万人。
而适龄参加高考的学生(2005年出生)约1617万人。根据当前数据,在未来几年参考人数将会持续增长,预计中考人数将会在8年后到达顶峰,而高考人数则会在11年后到达。
由此可见,未来的每年高考的参考人数还将居高不下,人口因素造成的升学压力还将持续很长一个阶段。
中考分流,竞争却加倍
为了减少人口对于中高考的影响,中国教育部2021年开始推行的中考分流政策——高中阶段实行普高和职业教育五五分流,标志着国家开始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按照中考五五分流来看,今年应届高三学生大概只有800万左右,即使还有一部分中专院校升学班的学生,和社会考生,也不应该超过1000万大关。可是今年实际报考人数,比正常报考人数多出200多万,这背后的原因不容忽视。
各省统计的高考总人数并非只有夏季高考,还有一些单招生或者职业教育的考生,实际参加夏季高考的学生人数远没有这么多。但是这并非高考人数不断刷新记录的主要原因,高考复读率居高不下才是应届生和家长最头疼的问题。
按理说高考复读制度是为了进一步维护高考的公平性,不让考生因为外力不可抗因素而抱憾终身。学历内卷现象愈发严重以后,很多高考生把“高三打基础,高四985”挂在嘴边。尤其是高考大省,复读已经成为趋势。
如何突出重围,有时“选择大于努力”
中考阶段未来只有约为50%的初中毕业生可以顺利升入普通高中。
更重要的是,“双减”把原本属于高考升学的压力,提前到了中考阶段。的确减少了高考的竞争压力,但是无形中导致初中的孩子们学习压力变大,竞争更惨烈。
对于尖子生来说,意味着稍有闪失就会与本来有实力考取的高中失之千里。
对于中等学生来说,上有发挥不理想的优等生,下有多做对几道题的就能逆袭的学生,都在争夺着本应属于中等学生的录取名额。
简单来说,好学生想上优质高中更难了,中等学生的不确定性增加了。
实际上,大部分中国家长反而教育压力更大了。这时候,不管是在择校上,还是在每个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我们不得不承认:选择大于努力。
所以如何才能避开高考千万大军?
如何才能提升被理想大学录取的可能性?
这成为了众多中国家长曾经日夜探究的问题。
小编之所以说曾经,是因为今天的许多家庭找到了一个可以让子女轻松进入985/211名牌院校的绿色通道,那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华侨生联考。
弯道超车的秘籍
相比较普通高考,华侨生联考就容易多了。
经常关注小编的朋友对于这个名词应该不再陌生。简单来说,它是平行于普高的另一种升学形式,面向华侨生和港澳台考生开放。
作为华侨入读国内名校的重要途径,华侨生联考题目较简单,分数线远低于普高。它也不占用内地普高录取指标,每年报名人数基本维持在4000人左右,而招生学校则有336所之多,囊括所有大家耳熟能详的985/211重点高校,每年能够提供高达15,000个录取名额。
以今年为例,报考人数仅有7,238多名。因此只要符合参考资格,被录取的可能性就很高。
分数线低,录取率高,难度小还能上名校……华侨生联考自带“吸粉亮点”,引发越来越多的内地家长关注。
当有的孩子还在青灯黄卷夜半苦读时,有条件的学生已经凭借华侨身份优势,悠哉游哉地跨入了名校大门。
考试难度维持较低水平
华侨生联考,主要考大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60%来源于初中知识点,40%来源于高中知识点,主体内容以客观及应用为主。
理工类不考生物,只考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文史类不考政治,只考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
以今年的历史考卷为例,主要的问答题是:
1、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
2、辛亥革命有哪些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措施,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什么成效?
这些问题,都是高中历史的基础知识。回答这样的题目,对于目前在准备高考的学生来说,实在是易如反掌。
报考资格审核严格
根据最新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人员,可以申请报名:
1、港澳地区考生,具有①《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居民居住证》和②香港或澳门居民身份证。
2、台湾地区考生,具有①《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台湾居民居住证》和②在台湾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
3、华侨考生,考生本人及其父母一方均须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2年,两年内注2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其中考生本人须在报名前2年内,在【住在国】实际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
若考生本人或其父母一方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资格、5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且考生本人在报名前5年内,在【住在国】实际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的,也可参加报名。
📢注意:中国公民出国留学(包括公派和自费)在外学习期间,或因公务出国(包括外派劳务人员)在外工作期间,均不视为华侨。
这意味着,按照现有规定,若想顺利报考,家长至少要在孩子小学阶段,最迟读初中的时候,就开始着手规划子女的海外身份,通过身份转换,实现教育赛道的转换。
如何满足华侨生资格?
马耳他永久居留投资计划、葡萄牙投资"黄金签证”、希腊25万欧买房移民、马来西亚投资移民永久入境许可、西班牙非盈利签证、泰国精英签证、韩国存款移民的F2/F5签证等,都是适合华侨生联考的身份规划之路。
对于办理了永居的朋友,父母一方需连续2年内在永居所在国居住2年不少于18个月,不限于考试之前的2年;子女本人,则需要再报考前的2年内在永居所在国居住不于18个月;
办理了签证的朋友,父母一方需连续5年内在签证身份所在国累计居住30个月,不限于考试之前的5年;子女本人,需要在报考之前的5年内在签证身份所在国累计居住30个月。在正常续签的同时,满足居住时间要求(特别是孩子)即可。
另外,办理香港身份的朋友,子女也是符合报考资格的。
最后,不管是选择哪一种途径,对于计划通过华侨生来实现名校“逆袭”的家长,大家一定要提前为自己的孩子合理规划,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踏出”一条相对平坦的路。
随着高考人数不断创新高,国内考生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提前为孩子做好身份规划,从“应届生转化为国际生”。这样一来,孩子可以拥有更多的机会,未来在选择就业时也将拥有更广泛的选择及出路。
规划海外身份的最大好处之一就是不但可以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又不用在茫茫人海中苦寻出路,比起国内来说上名校也更加容易。
许多家长表示在教育方面他们已经“卷不动了”,而且越来越多的家长也不希望给孩子更大的压力了。海外的学校教育体系和国内有所不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应试能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此外,配置海外身份还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融入国际文化,提高其语言和沟通能力。
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身份规划,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让孩子拥有更广泛的选择和出路,才能让他们在国内全军万马的竞争中突出重围,找到自我。
当然对于高考来讲成绩的展示固然是对于12年寒窗苦读成果的一种肯定,但成绩不只是通往未来的唯一途径。也希望所有考生能够放松心态,面对高考以及未来全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