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上将孙子萧云松上学时,被老师悄悄询问:是不是家里有困难?

靖观新视角 2022-11-12 09:30:46

提起萧克,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是他那战场上让人拍手称赞的表现,还是让人热血沸腾的作品《浴血罗霄》呢?

作为开国第一上将的萧克,向来有着儒将之称,斯诺夫人更是夸赞他:

“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

不过,我最先想到却是,他的长孙萧云松在上小学时闹出的一起乌龙事件,老师还曾悄悄地问他:是不是家里遇到了什么困难?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呢?这一切还要从萧克上将的经历说起。

战火中的姻缘

1907年7月,萧克出生于湖南嘉禾县的一个书香世家中。不过在萧克出生时,家中已经没落了,和当地的普通农民一样靠着种地为生,他的父亲倒是还能接到一些代写书信的活。

虽然家庭生活困难,萧克和他的大哥却养成了一副正直善良的性格,为此,也得罪了当地的恶霸。

恶霸为了报复他大哥,买通了嘉禾县长,罗织了一项罪名就要将他大哥抓走。由于没能找到萧克的大哥,于是县太爷便抓了他回去顶差。

在路上经过一个山坡时,由于路程陡峭,坐在轿子里的县太爷也只好下轿步行,没成想旁边的荆棘划破了他的脸。

见状,萧克不由得称赞一句“恶有恶报”。一旁恼羞成怒的县太爷恶狠狠地对他说:

“山中花椒,鼓眼暴睛,你直瞪瞪地嫌哪个?”

看到县太爷发怒,萧克不仅没有畏惧,反而讽刺道:

“路边茅栗,咬牙切齿,我气昂昂要骂县官。”

这件事后来也被当成了一则笑话在当地传开了。

1925年,18岁的萧克从嘉禾的一所师范院校毕业后,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笔从戎,走上了保家卫国的道路。

从军后,他的性格有了很大改变,但自幼养成的阅读、写作的习惯却被他一直保持了下来。在赣南根据地时,他就经常在闲暇之余写一些白话文、散文发表在《湘赣红旗》等刊报上。

1934年10月,萧克、王震等人带领着红六军团将士们在历经艰辛后,顺利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汇合了。也正是这一次汇合,让他携手了此生挚爱——蹇先佛。

蹇先佛正是贺龙妻子蹇先任的妹妹,由于她的姐姐、哥哥都投身红军,于是在她19岁那年和16岁的弟弟一起加入了红军。

蹇先佛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才女,平时就对诗词书画颇有研究。在她正式加入红军后,组织上也很快就发现了她在这方面的特长,特意将她分配到了红六军政治部。

蹇先佛几次出色的宣传工作让红军队伍得以壮大的同时,也让萧克注意到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女子。对于蹇先佛而言,温文尔雅而又能文能武的萧克同样值得人敬佩。

虽然他们对彼此都互有好感,但是两个读书人愣是谁也没有先迈出那一步。直到贺龙与他们见面后,一眼就看出了他们早已暗生情愫了。

一天晚上,贺龙和妻子蹇先任聊起了这件事,询问是否要为他们牵线搭桥?而妻子也觉得两个人郎才女貌,便说要问问妹妹的想法。

第二天下午,蹇先佛被姐姐拉到角落里交谈,听到要聊萧克的事,她红着脸说:

“萧克不训人,很容易接触。”

看到妹妹春心萌动的样子,蹇先任还有什么不明白呢!在她看来,萧克不仅长得俊秀儒雅更是一个有大才的人,自己才华出众的妹妹恰好与他般配。

贺龙也旁敲侧击询问了萧克的想法,原来萧克早已把蹇先佛当作知音了,得知贺龙有意为他们做媒后喜不自胜,当着他的面许下了自己会待蹇先佛一心一意的誓言。

1935年6月,他们在一群战友的见证下,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在天地的见证下,以炮火声为礼乐,互许终身、携手共进。

1936年7月,在跟随部队长征过草地途中,蹇先佛突然觉得阵痛传来。或许是近日来的操劳,让她腹中的孩子有了早产的迹象。

剧烈的疼痛让她从马背上跌落下来,她的姐姐见状连忙让人给萧克带信,并搀扶着她向草地深处走去,想要找一个能够为她接生的地方。

幸运的是,她们找到了一个土围子。虽然有些破败,但好歹是个可以落脚的地方。得知消息后萧克连忙带领警卫,就地挖了些草皮,修整成一个小土堡。

然而行军途中也找不到能为她接生的稳婆和医护人员,仅有两次生育经验的蹇先任成了唯一能为她接生的人。

蹇先任手忙脚乱地把马背上的垫子拿下来让妹妹倚靠着,从清早到日落,在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中,蹇先佛终于成功度过危机。

知恩图报的一家人

萧克看着软软的儿子,高兴地说:

“孩子在土堡里出生,就叫他堡生吧!”

蹇先佛在喂堡生吃饱后,挣扎着起身要继续前进,说不能因为她一个人耽误部队的行程。

贺龙见状,连忙劝阻她:

“哪能让才生孩子的产妇骑马呢?”

于是他做主找来了几个年轻力壮的战士,让她躺在担架上抬着行军。

一向要强的蹇先佛因为产子后太过虚弱,最终还是上了担架,不过她只在担架上躺了两天就回归部队了。

堡生出生于战场,在炮火声中一天天长成了一个乖巧可爱的孩子。但是还没等他见到更加辽阔的世界,他就与父母天人永隔了。

1941年,日本发动了细菌战,大量被人为投放的鼠疫病毒夺走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也正是在这一年,5岁的小堡生因此夭折,这也成了萧克夫妻心目中无法释怀的悲痛。

后来萧克夫妇又有了一个孩子,名为萧星华。萧星华作为他们仅剩的一个亲子、他们血脉的延续,却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特权和优待,甚至可以说是“从小就过惯了苦日子”。

1939年5月,蹇先佛在河北生下了小儿子萧星华。面对日军发动的“大扫荡”活动,她只好带着刚出生不久的萧星华跟晋察冀根据地的将士们一起频繁地转移阵地。

身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她应该跟随战友一起奔赴前线;但是作为一位母亲,她又割舍不下自己的骨肉。

在躲避途中,她对小星华的疼惜和不舍感动了阜平老乡王金生一家人,于是王奶奶自告奋勇,愿意蹇先佛养育这个孩子,并对她承诺道:

“八路军救了我们全家,我一定会对孩子尽心的。”

在战争年代,想要生存下去是一件难如登天的事情,百姓往往只能在战火中寻找微弱的希望。王金生一家都是普通的农民,在天灾人祸之下,生活过得异常拮据。

为了生存下去,村子里的人开始到处摘树叶、挖野菜,久而久之,就连树上的树皮都被扒干净了。王兴华为了保证萧星华的口粮,只好厚着脸皮去亲戚家借粮食。

小星华在王家一住就是三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而他脑海中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战争和饥饿。全村22个孩子里,只活下来两个幸运儿,而他正是其中一个。

萧克夫妇也深知王金生一家人为照顾儿子所做出的努力,因此在将儿子带回家后将王家人当做亲戚一样看待。逢年过节时,也经常带着小星华去看望王金生。

萧克也不止一次地叮嘱儿子:

王叔叔对你有养育之恩,无论无何你都要记住这份恩情,不能忘记他们。

萧克对他战斗过的地方的人民也充满了感激之情。但凡有老区故人想要见他,他不管多忙都会亲自接待,陪他们吃饭,一起回忆过往的峥嵘岁月。

或许正是在萧克夫妇的耳提面命之下,萧星华才继承了家中知恩图报的优良家风。他也经常带着家人去阜平“走亲戚”,向孩子讲解王家人对自己的恩情。

王金生去世以后,萧星华也始终没有忘记阜平的父老乡亲们。2015年,为了阜平百姓的身体健康,萧星华专门从北京请来了40名医疗专家,来到阜平开展义诊赠药活动。

勤劳勤俭是家风

除了知恩图报,萧克教给孩子的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品德,那就是——勤俭节约。因为他曾从中国最困难的阶段中走来,深知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许多人看来,曾为祖国做出了许多贡献的人,庇荫子孙后代也是应该的。但是萧克却反对这种观点,他觉得自己的后代就要凭借自己的本事作出一番事业。

面对找上门来想要让自己安排工作的亲戚,萧克义正言辞地拒绝:

“我参加革命是为了四万万同胞,不是为了你们。”

萧星华上初中时,因为家离学校太远了,萧克就为儿子办理了住校。每到周五下午放假时,他的父母都忙于工作不能去接他,于是他就经常一个人走回家。

往往等他走到家时,天都黑透了。一次萧星华虽然觉得身体不舒服,但是想到父亲的教诲,还是坚持一个人走回去,到家时已经快要烧得不省人事了。

看着孩子这样辛苦,蹇先佛虽然十分心疼,但是也没有生出让丈夫用公车接送儿子的念头。他们夫妻二人之所以能走到一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不会因个人原因浪费国家资源。

萧克非常爱吃红烧肉和扣肉,毕竟从饥饿年代走出来的人有几个不喜欢吃肉的呢?但是他却规定家里只有节假日可以吃肉,其他时候都要吃五谷杂粮、小米窝头,为的就是不让孩子们养成娇惯的性子。

不仅如此,萧星华小的时候也很少买新衣服,在他上小学、中学的时候,穿的还都是妈妈改造过的旧衣服,有不少上面还打了各式各样的补丁。

面对同学的嘲笑和疑惑,他却淡定自若地反驳道:

“穿旧衣服很丢人吗?我觉得挺好。”

在这种勤俭节约的家风带动下,穿旧衣服渐渐成了萧家的传统。

20世纪70年代时,萧星华的儿子萧云志、萧云松也都开始上小学了,但是他们俩仍旧在穿父亲的旧衣服。

要知道那个年代能上得起学的人,大都来自条件不错的家庭,但是穿着带补丁衣服的整个学校也就只有萧云志兄弟两人。

有一次,萧云松参加学校里组织的春游活动,需要学生自己从家里带午餐。此时萧家还贯彻着一周要吃两天小米和窝窝头的“规矩”,于是他的妈妈就在当天给他准备了窝窝头。

到了中午,一群精力旺盛的孩子也开始饿了,这时在老师的号召下,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准备吃午饭。

不少学生从自己漂亮的小书包里拿出了面包、饼干,还有的孩子掏出几枚糖果和好朋友分享。再不济的也是拿出家里事先准备好的白面馒头之类的。

唯一与众人格格不入的便是萧云松,只见他从书包里掏出两个窝窝头和一小份咸菜,这时有几位同学开始嘲笑他,以为他家条件困难。

他只装作没有听到的样子,因为他从小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也没觉得窝窝头有什么不好的。老师听到这里的动静后,连忙制止了这几位同学,随后向他们讲解了红军长征时的故事。

等到春游结束的时候,这位老师悄悄地将他拉到角落里,小声询问他:

“你们家里是不是条件不好啊?给老师说,老师想想办法。”

这事情当然只是一场乌龙,但是萧克曾多次对家人耳提面命,谁也不准在外面说自己是萧克的孙子。没办法解释这件事的萧云松兄弟,只能依旧“我行我素”地在学校里穿着带补丁的衣服。

因为萧克经常对孩子说:

“勤劳勤俭是咱们家的传家宝,要将这种家风一辈辈地传承下去。”

这件事也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后代心中。

1985年底,从一线彻底退下来的萧克突发奇想,决定重新修订自己的书稿《罗霄军》。由于这本书是在抗战时期就开始创作的,许多情节早已淡忘了。

为了能够更好地修改这本书,年近八十的他就一遍遍地翻阅原稿,记下其中的一个个情节,并且为每个角色都写了小传,用来梳理自己的创作思路。

这份原稿是在战争年代中,蹇先佛历尽千辛万苦帮他保存下来的。当时他还开玩笑似地说:

“这是我的另一个‘孩子’,你要把它带好。”

5 阅读:4025

评论列表

孤狼

孤狼

2
2022-12-14 17:46

向先烈们致敬!

靖观新视角

靖观新视角

做具影响力的泛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