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编辑:夏有喃风
时间拨回1982年,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安徽大地也涌动着新的生机。
在皖南的一个水库边,一场不期而遇的发现,悄然改变了张绪宏一家乃至扬子鳄这个物种的命运。
彼时,无人预料到,这看似寻常的一天,将会在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夏日的午后,阳光炙烤着大地,张绪宏像往常一样在红星水库附近劳作。
这个水库是当地村民的生命之源,灌溉着农田,也滋养着希望。
突然,他注意到水库边缘一些形状奇特的浅坑,这些坑洞排列有序,并非自然形成。
好奇心驱使着他走近查看,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住了:坑中静静地躺着一些巨大的蛋状物。
椭圆形的轮廓,大小远超常见的鸡蛋、鸭蛋,甚至比鹅蛋还要大上许多。
饶是张绪宏在农村生活多年,见多识广,也一时辨认不出这些“巨蛋”的来历。
这些蛋究竟是什么?会孵化出什么生物?一连串的疑问在张绪宏脑海中盘旋。
他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枚,入手冰凉,蛋壳光滑,隐约可见一些细密的纹路,接着他尝试掂量重量,感觉沉甸甸的,这绝非普通的禽类蛋。
他排除了各种可能性:鸡鸭鹅的蛋大小不符,鸟蛋也不可能如此巨大,难道是水生动物的蛋?乌龟会在岸边产卵,但乌龟蛋的个头要小得多。
就在他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一段尘封的记忆突然涌上心头。
那是24年前,红星水库修建期间,工人们曾意外发现一种凶猛的生物,村民们称之为“土龙”。
当时,“土龙”的出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甚至有专家专程前来考察,可见其珍稀程度。
张绪宏依稀记得,“土龙”的出现被视为一件奇闻,村民们议论纷纷,认为这种长相奇特的生物虽然外表不讨喜,但却是个稀罕物。
带着这个猜测,张绪宏开始翻阅家中为数不多的书籍和资料,他依稀记得当年专家们说过“土龙”学名扬子鳄,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
他仔细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扬子鳄确实有在陆地上挖洞产卵的习性,而且蛋的大小也与他发现的这些“巨蛋”相符。难道这就是扬子鳄的蛋?
想到这里,张绪宏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如果真是扬子鳄蛋,那事情可就复杂了。
扬子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私自处理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
他立刻拨通了当地林业部门的电话,详细描述了发现蛋的过程和自己的猜测,工作人员听后高度重视,立即表示会派专家前来鉴定。
就在电话打完的第二天,几位专家风尘仆仆地赶到张绪宏家,他们仔细检查了这些蛋,并询问了发现地点的具体情况。
最终,专家们确认,这些正是扬子鳄蛋。
这个消息既让张绪宏感到意外,也让他意识到自己无意中参与到了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中。
专家们的到来,不仅确认了这些蛋的身份,也为张绪宏一家开启了一段守护之旅。
专家们解释说,扬子鳄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贸然移动这些蛋可能会影响孵化。
经过慎重考虑,他们决定将照顾这些扬子鳄蛋的重任托付给张绪宏一家,这个决定让张绪宏既感到荣幸,也深知责任重大。
专家们临走前,详细指导了张绪宏如何照料这些珍贵的“龙蛋”。
他们强调要保持蛋周围环境的湿润,但又不能过于潮湿;温度也要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不能过冷也不能过热。
此外,他们还留下了联系方式,叮嘱张绪宏一旦出现任何异常情况,要立即与他们联系。
送走专家后,张绪宏看着眼前的扬子鳄蛋,心情复杂,他知道,自己守护的不仅仅是几颗蛋,更是一个濒危物种的希望。
扬子鳄,这个与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上亿年,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
如今,它们却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数量锐减,濒临灭绝。
为了更好地守护这些“小龙”,张绪宏开始学习关于扬子鳄的一切知识。
他认真研读专家提供的资料,了解扬子鳄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繁殖方式等。
他像一个求知若渴的学生,不断积累着关于扬子鳄的知识,从一个普通的农民逐渐蜕变为扬子鳄保护的“土专家”。
白天,他照常劳作,耕耘着田地,维系着家庭的生计;晚上,他则挑灯夜读,仔细研读扬子鳄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他用笔记下重要的信息,绘制扬子鳄的活动轨迹图,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他甚至开始学习摄影,用镜头记录下扬子鳄的点点滴滴。
张绪宏的妻子佘世珍也加入了守护的行列,她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工作,帮助他维护扬子鳄的生存环境,照料孵化出来的小扬子鳄。
夫妻二人齐心协力,共同守护着这些珍贵的生命。
他们放弃了许多个人时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扬子鳄的保护工作中。
在他们眼中,这些“小龙”不仅仅是动物,更是家人,是需要他们用一生去守护的珍宝。
红星水库也因为扬子鳄的发现而被划定为保护区。这对于附近的村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改变。
以前,水库是村民们捕鱼、洗衣、灌溉的重要场所,如今为了保护扬子鳄的生存环境,这些活动都受到了限制。
起初,一些村民对此表示不理解,甚至有些不满。他们认为保护扬子鳄是小题大做,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面对村民们的质疑,张绪宏夫妇并没有气馁,他们挨家挨户地走访,耐心地向村民们解释扬子鳄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扬子鳄的意义。
他们讲述扬子鳄的古老历史,强调它们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是珍贵的自然遗产。
他们也向村民们解释,保护扬子鳄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一个物种,更是为了保护生态平衡,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
渐渐地,村民们开始理解并支持张绪宏夫妇的工作,他们意识到,保护扬子鳄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他们开始自觉地减少在水库附近的活动,避免干扰扬子鳄的生存。
一些村民甚至加入了巡护的队伍,协助张绪宏夫妇一起守护这些“小龙”。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张绪宏夫妇的精心呵护下,红星水库的扬子鳄数量逐渐增加。
这本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成果,然而,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由于长期近亲繁殖,扬子鳄的基因库变得越来越单一,这使得它们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也降低了种群的适应能力。
这个问题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
他们意识到,仅仅依靠红星水库这一个保护区,难以有效地解决扬子鳄基因多样性不足的问题。
为了改善扬子鳄的基因状况,专家们开始尝试人工干预,他们从其他地区引进扬子鳄个体,与红星水库的扬子鳄进行交配繁殖,以增加基因的多样性。
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扬子鳄的繁殖习性复杂,人工干预需要谨慎操作,避免对扬子鳄造成伤害。
专家们需要精确地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还要时刻关注扬子鳄的健康状况。
经过多年的努力,专家们终于成功地实现了扬子鳄的异地交配繁殖,为扬子鳄种群的基因多样性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人工干预和自然繁育相结合的方式,红星水库的扬子鳄数量稳步增长,从最初的几只,逐渐发展到几十只,甚至达到了六十多只。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也标志着扬子鳄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2005年,张绪宏因病去世,他的离去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的悲痛,然而他对扬子鳄的守护精神却永远留在了红星水库。
他生前留下了23本日记,详细记录了扬子鳄的生活习性、繁殖情况以及栖息环境的变化。
这些日记成为了珍贵的科研资料,为后来的扬子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张绪宏的妻子佘世珍继承了丈夫的遗志,继续守护着红星水库的扬子鳄,她像丈夫一样,每天巡视水库,观察记录扬子鳄的活动情况。
她还积极参与保护区的科普宣传活动,向游客和当地居民讲解扬子鳄的知识,呼吁大家共同保护这一珍稀物种。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扬子鳄的热爱和对生态保护的执着。
2019年,佘世珍荣获“安徽好人”称号,这是对她多年来默默奉献的肯定和褒奖。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她个人,也属于所有为扬子鳄保护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佘世珍的儿子张宏华也加入了守护扬子鳄的队伍,他从小耳濡目染,对扬子鳄有着深厚的感情。
从张绪宏的偶然发现,到佘世珍的默默坚守,再到张宏华的科技赋能,三代人的接力守护,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
扬子鳄的重生之路,不仅体现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成就,也展现了普通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
未来,扬子鳄的保护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我们需要继续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扩大扬子鳄的栖息地范围。
参考资料
大皖新闻:《宣城一家三口37年守护扬子鳄 留下23本守护日记》
新华社:《老人与鳄:长江边“活化石”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