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中国文化,就会想到儒家学术,想到孔子、孟子、荀子等。
孔子之学也是史学,他讲的《诗》、《书》、《礼》、《乐》,从义理、考据、辞章,既要有自己的思想,也可以学习前人的经验。
文学也是人生文字在于世道人心,可以述志道情,书写人生悲欢离合,歌咏人生的以“五言诗”为始。
道就是人生,即文以载道,由人生产生文学。学文者有三个方面,分别是义理,考据和辞章。
其实每个人生活都有两重身份,一个是小圈,另一个是大圈。历史的不朽,便是人生的不朽。
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是有人在上层,有人在下层,也有浮在表面,但相似的是,每一件事并不是一个能做成的,要多去协作。
生命中,内胜过外,心胜过身,所以要内外调和,正心、诚意是内生活,把内外调和,才能忠孝仁爱,内外合一。
文化就是人生,也是大群体之全人生。比如宗教、艺术、政治、经济、文学等相互配合,融凝为一就是文化。
研究文化需要有哲学智慧,在讨论文化史时要注意辨异同,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殊点,对文化要大处着眼,不可单看其细小处,要从远处看,不要只从近处找。
根据历史真相,找相同的地方,从大处看,只有看得远,才能更开放和客观。
中国学术有两类,一类为心性修养,另一类是实践之学,只有将心学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兼备。
风愈到高处,力量愈大,作文章要学笨与重复,培风即乘风。
读文学史,先要通文学文学史是什么?钱穆给出了很好的回答,他指出“史”是有生命的,而文学史则可以从内部找出很多问题。
比如不必注重材料,而要注重答案以及问题和讲的重心,可以参照中文、西洋英文和日文等。
日本研究汉学比较多,王国维在撰写的《宋元戏曲考》只是写到元代,而元代以后则是由日本续下去的。
文学史从《诗经》算起,历经了三千年了,自楚辞算起也有两千三百年,仅每一部的注释类都有一两百部。
其中有词话、诗话、曲话等,这是文学史上的优秀地方。但也要意识到文化上也有不足,比如意见的“偏”和功夫的“偏”。
对于文化的深化,需要保持开放,而不是钻牛角尖,这样反而会忽略大的方向。
就像看手纹一样,如果只是看每个指纹,忽略看整个手,就只有了细功夫,而忽略了大功夫。
既要注重局部,也要关注整体,这才是努力做学问的态度,一个人的本领与长处要自己去出现,但不要过度表现。
《论语》中说: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讲的就是这个理。
文学的内容,既有说理、记事、也有抒情还有言志,但最终都要落脚到行云流水,至真至纯,这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
就像《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当怨得纯真而自然,就超越了现实的人生,也不会出乱子,这才是行云流水。
文学是有情感的,也是有生命的,很多时候是作者的感情或思想的寄托,同时文学又是时代的。
大生命都是有时代性的,不仅有内在的生命力,还有外在的生命力。
当然,文学并不是将生命和感情放进去,就是文学了,而是感情,生命以及时代的内在与外在生命的融合。
这是国学大师钱穆对文学的流变,对每个阶段的文学的见解,也是在《中国文学史》用通俗的语言和聊天式的娓娓道来,讲述了诗经、尚书、春秋、论语、楚辞、汉赋、乐府、汉代散文和诗歌、以及明清文学等。
读史使人明智钱穆说: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备的之国家,其特点有三,一者历史悠久,二者无间断,三者详秘。
历史没有文字记载的,称为“史前史”,以用具或器物保留于地下,借着发掘而推想古代人民的生活文化。
而有文字的历史便是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以及原子能时期,这些都是中国历史的发展。
比如文字是何人创造?又是何时开始的?
在没有文字之前,人们只能通口传,将重要的大事代代相传,这是“传说中的历史”,口传的难免有一些是不真实的。
而历史包括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一种是追忆和口说。而我国最早的是篆文,由李斯刻在时板上,更早的钟鼎文刻于铜器上。
在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有些刻于龟背上和牛骨上,有些是关于捉狼和捉鹿的记录,这也说明之前游牧打猎比较常见。
再来说古代史,钱穆教授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种是文字的记载,像口传得不可不信,也不能全信,另一种是器物的遗留,也不能因为一件器物就推测一切。
最好是将器物和记载结合起来,会更客观。
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时代,而“春秋”则是书名,东周有二百多位诸侯,都由周王朝所封,一部分是本家宗室,一部分是外戚,一部分是古代灭国绝世,如夏、商、皇帝、神农等。
众部落推选周为共主,也是封建社会的开始。
不过西周败落后,失去了王室的威望,诸侯也开始不服众周的管制,而是相互吞并,时有战争,也想篡位周朝,获得霸权地位。
在战乱之中,春秋就转变成战国,就出现大国吞并小国或弱国。战国有七雄,有合纵和连横,合纵有苏秦主导,南北相连抗击秦国,而连横则由张仪主导,东西联合服从秦国。
如果想了解中国史,文学史和文化史的,这套钱穆珍稀讲义,值得一读。
一眼无限全能
文字之中蕴含的意境是一种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