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告别:为何越来越多的德国城市放弃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夏菡谈历史故事 2024-12-31 18:05:09
前言:

默克尔在位16年,访华12次,这一频率简直高得惊人。

她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外交使者,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穿梭,从繁华的都市到充满活力的新兴城市,到处都有她的足迹。

这一系列的访问如同魔法一般,让德国与中国城市间的合作迅速升温。

默克尔时代:中德城市友好合作的蜜月期

杜伊斯堡与武汉早在1982年就结为“友好城市”,但前期这仅仅是一种名分上的关系。

直到中欧班列的驶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加持,杜伊斯堡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它位于欧洲的关键位置,加上自身强大的物流能力,瞬间成为了中欧班列的核心枢纽。

那时候,每周几十列列车往返于杜伊斯堡和中国之间,中国的货物和企业像一股强劲的春风,给杜伊斯堡带来了15%的就业岗位增长,它甚至自称为德国的“中国城”,还与华为携手进军“智慧城市”建设。

不仅如此,众多德国城市与中国城市纷纷牵手,孔子学院也在德国遍地开花。

这一切看起来就像一场盛大的合作狂欢。

默克尔的离任却像一场暴风雨,打破了这一繁荣的景象。

德国城市与中国的合作开始急转直下,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默克尔之后:德国城市与中国合作的降温

默克尔一离任,德国城市与中国的合作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热度直线下降。

这其中的变化简直比翻书还快。

先看杜伊斯堡,之前和华为合作得好好的,还计划一起打造“智慧城市”呢。

结果2022年协议到期后,说不续签就不续签了,还把协议从网站上删掉,仿佛之前的合作就像一场过眼云烟。

给出的理由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说是中国没有在俄乌战争上站在他们期望的立场,再加上中俄关系好,这就成了“罪魁祸首”。

可这和商业合作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好比一个人做生意,因为邻居家的朋友关系就不和合作伙伴继续合作了,简直荒谬至极。

还有青岛和基尔市的事儿。青岛满怀期待地想和基尔市建立合作关系,基尔市呢,连问都没问相关部门,就单方面把青岛给拒了,还说市民“怀疑”。

这“怀疑”就像一个无形的大手,硬生生地把两个城市即将牵起的手给拉开了。

杜塞尔多夫市政府也来凑热闹,取消备受期待的“中国节”,转而去搞“日本节”。

当地政府解释得很牵强,华人根本不买账,这背后很明显是中德关系变化在作祟。

更过分的是德国的教育领域。

联邦教育研究部长一声令下,要关闭所有孔子学院。

汉堡大学立马响应,切断官方合作,还把孔子学院从教室赶走。其他孔子学院也没好日子过,纷纷被“降级”。

这一系列操作就像一场对中德文化交流的围剿。

那德国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来,德国觉得自己对中国依赖太多了。

中德贸易额大得吓人,2021年就高达2455亿欧元,占德国GDP的10%。

德国企业,尤其是汽车企业,像大众、奥迪、奔驰、宝马等,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占比超高。

德国的原材料供应也极度依赖中国,93.5%的稀土靠中国进口,其他原材料也离不开中国。

再加上美国在旁边煽风点火,一些德国“反华”学者还拼命渲染“中国威胁论”,德国政府就坐不住了,调整对华政策,提出“去风险”,在经贸上各种限制。这就像给中德城市间的合作关系套上了层层枷锁。

可这样做真的明智吗?德国城市在这样的政策下又会走向何方呢?

中德经贸关系的本质:合作基础难以撼动

德国一门心思地要对中国“去风险”,可这事儿并没有那么简单。

德国在实施这个政策之后,就像捅了马蜂窝,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被蜇得够呛,负面影响不断增加。

这就好比一个人想要砍掉自己的一条胳膊来避免可能的风险,结果发现没了这条胳膊,身体变得更脆弱了。

德国经济界可都是明白人,他们心里清楚得很,印度等国家想取代中国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可是个重量级选手,全球1/3的产值和超过一半的化工行业产值都来自中国,这就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其他国家只能望其项背。

中德经贸结构就像两块严丝合缝的拼图,互补性强得很。

德国有德国的优势,中国有中国的长处,两个国家在经济领域里就像一对互相扶持的好伙伴。

德国是中国重要的供应商、生产商,中国同样也是德国的,彼此都是对方的消费大市场。

德国看似在推行“去风险”,实际上呢,根本就没有准备好。

就拿5G网络、电动汽车关税、汉堡港这些事儿来说吧,德国对中国的态度那是相当温和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嘴上喊着要和朋友绝交,行动上却还时不时地给朋友送点小礼物。

德国这种矛盾的做法,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中德经贸关系就像一棵扎根很深的大树,政治上的那些风风雨雨虽然会吹动树枝,但却难以撼动根基。

可是,德国现在还是在“去风险”的道路上半推半就,那这种摇摆不定到底会给德国带来什么呢?是继续在经济困境里挣扎,还是会突然醒悟重新抱紧中国这个大腿呢?

未来展望:合作共赢的曙光

德国一些城市与中国的合作虽然经历了波折,但就像乌云遮不住太阳,希望的曙光已经开始显现。

杜伊斯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尽管之前有起伏,但现在和中国的合作反而在加强。

中欧班列在杜伊斯堡就像一列满载希望的“钢铁驼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众多物流和贸易企业像嗅到花香的蜜蜂一样,纷纷入驻杜伊斯堡,仅仅物流行业就创造了超过2万个就业岗位,这是多么庞大的数字。

就算海运费用像火箭一样飙升,抵达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数量和货运量还是蹭蹭往上涨,上半年货运量同比增加了65%,这就像在告诉德国,和中国合作是有大好前景的。

结语:

德国之前那些减少合作的举动,更多像是被政治因素这个调皮的小鬼搅乱了头脑。

经济规律可不是能轻易违背的,中德之间经济联系就像磁铁一样,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德国的经济发展和中国是分不开的,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

虽然德国现在还在执行一些对华强硬的政策,但这就像一场短暂的暴风雨,最终还是会雨过天晴。

参考资料:

2024 21世纪经济报道 | 蓝皮书:德国政治、经济、社会面临严峻挑战,中德经贸合作主基调不会改变

【环时深度】摆脱“对华依赖”?德国这股暗流从何而来【世界知识】顾苏 杨解朴:发布“中国战略”一年多后,德国对华“去风险”了吗德国拟定最新对华战略,德国“中国城”出手,叫停与中方的合作

0 阅读:0
夏菡谈历史故事

夏菡谈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