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沈葆桢病逝后,盖着布被子,穿着旧衣服,宦囊空空如也

黄涛涌动讲 2024-12-19 18:54:28

1879年,在江宁的两江总督里,有一位59岁老者因病离世,这位老者病逝后,清廷朝堂之上的官员们无不痛心,清廷则追赠这位老者太子太保,这位病逝于江宁两江总督里的老者不是别人,正是晚清名臣沈葆桢。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是晚清时期拥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位大人物,他的一生堪称传奇,他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从一介书生到封疆大吏,成为一代名臣。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发展了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等事业,因而被赞誉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

沈葆桢出生在福建侯官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的父亲沈廷枫学识渊源,是当地一位人尽皆知的私塾先生,母亲林惠芳则是晚清重臣林则徐的六妹,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女性。

孩童时代的沈葆桢聪慧,活泼,颇有悟性,因而被双亲寄予厚望,希望他长大之后,能够考取功名 ,出仕为官,以此光宗耀祖。

为此,作为母亲的林惠芳在忙完了家庭一些繁杂事情后,便会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沈葆桢的教育上,作为母亲的林惠芳会言传身教,带着孩童时代的沈葆桢读书,写字,除此以外,林惠芳在教授儿子读书时,会逐句,逐句的给沈葆桢讲解其中的意思。

就这样,在母亲林惠芳的悉心教授之下,沈葆桢进步神速,将《三字经》以及《百家姓》的内容融会贯通,成为了当地一个小名气的少年学子。

除此以外,林惠芳的兄长林则徐只要有空闲的时间,也会带着沈葆桢览阅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作,开拓了沈葆桢的眼界,使得他的学识越来越高。

1836年,16岁的沈葆桢发挥出色,考取了秀才,这就使得沈葆桢信心满满,想要在接下来的科举考试中继续有所斩获,4年后,准备充分的沈葆桢如愿考中了举人,这就让沈葆桢开始憧憬起自己未来的仕途之路。

但是,世事无常,造化弄人,1840年,被沈葆桢视为人生目标的舅舅林则徐被朝廷革职查办,遣戍伊犁,这让沈葆桢为此十分难过,便想要在接下来的科举考试中,博取功名,以此来宽慰自己被朝廷革职查办的舅舅。

然而,沈葆桢的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1841年,沈葆桢赴京参考,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他落了榜,没有考中,这就让他感到十分失落,好在父亲沈廷枫宽慰,鼓励了他,并与他一同备考,使得沈葆桢逐渐恢复了信心和参考的斗志。

3年之后,1844年,作为父亲的沈廷枫选择和儿子沈葆桢一同上京赴考,结果父子二人皆落了榜,这就让沈葆桢备受打击,心中感受到苦楚,不知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好在,沈葆桢并没有因为这第二次落榜,而彻底放弃参加科举考试,他努力抚平自己失落的心境,在心中不断给自己打气加油,逐渐走出了第二次落榜的阴霾,开始积极备考,准备再次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1847年,经过近三年的备考,这时已经27岁的沈葆桢第三次踏上了赴京赶考之旅,这一次,准备充分的沈葆桢,发挥出色,考中了举人,并如愿获得了出仕为官的机会,被清廷委任为监察御史。

沈葆桢出任监察御史后,兢兢业业,尽心尽力,政绩很好,这就使得他不断获得了升迁的机会,被先后升迁至江南道监察御史,贵州道监察御史,以及江西九江知府等职。

1856年,沈葆桢出任江西广信知府,在广信知府的任上,沈葆桢多次带兵抗拒太平军,打退了太平军的多次攻势,力保广信城不失,战后,沈葆桢凭借此战,扬名官场。

1860年,沈葆桢得到了湘军主帅曾国藩的赏识,湘军主帅曾国藩觉得沈葆桢能文能武,是一个有真本事之人,便将他调入湘军,委以重任。

1861年,在湘军主帅曾国藩的大力推荐之下,沈葆桢出任江西巡抚 ,成为了封疆大吏,而成为封疆大吏之后的沈葆桢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才能,率领湘军将领王德标、席宝田开始大力围剿太平军,并最终捕杀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洪仁玕等人。

太平军覆灭后,沈葆桢出任福建船政大臣,开始主持和发展福州船政局,沈葆桢赴任之后,继续保持着他高强度的工作作风,他亲力亲为,大力发展福州船政局,不但培养出许多近代工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还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初步改变了中国有海无防的被动局面,推动了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等事业的发展。

后续,沈葆桢转任地方,先后在台湾省,以及两江总督这个职务上任职,沈葆桢整饬吏治,固守国防,抵御外侮,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沈葆桢作为朝中重臣,却为官清廉,生活十分俭朴,但在救助灾民之事上却十分慷慨,1875年,福州发生特大洪灾,沈葆桢当即从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奉禄拿出来捐助给了受灾的灾民,受到的民众们的推崇。

1879年,为官20多年,廉俭自持的沈葆桢作太过辛劳,因病病逝于任上。

这位晚清名臣病逝后,盖着布被子,穿着旧衣服,宦囊空空如也,不名一钱,当时为他料理后事的代理江宁布政使桂嵩庆在看到这一幕后,甚为感动,将这个情况上报给了清廷,清廷的官员们则无不感叹沈葆桢的清廉为官。

而沈葆桢生前任职地方的百姓们在获悉他突然离逝的消息后,想到他的为官和清廉之举,无不痛心流泪,纷纷前往,送别于他。

0 阅读:1
黄涛涌动讲

黄涛涌动讲

黄涛涌动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