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最大的“恶”,不是为难他人,是为难自己

鸵鸟心理 2024-12-28 20:51:20

网上流传着一句非常愤慨激昂的话:人性最大的恶,不是自私,不是贪婪,不是虚伪,也不是狂妄,而是为难他人。随手一搜,小视频遍地,文章无数。

一会儿是王朔说的,

一会是刘震云说的。

后来,莫言也说了。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关注这句话的实际出处,因为只要它被说出来之后让我们很爽,这就足够了,毕竟它很有道理。

但正是因为听上去太有道理了,是太多人的嘴替了,还能给人恍然大悟的感觉,所以我们慢慢地不想思考了。

对于患上抑郁症的人来说,因为“为难他人是人性中最大的恶”,所以很多时候他们选择了为难自己,强迫自己在一段不健康的关系里坚持,做那些原本不想做的事,逼着自己隐藏本来的个性,不断满足周围人的需要,告诉自己不可以愤怒,因为那样会影响人际关系等等。

最后,当他们迈入抑郁症的深渊才发现,原来最大的“恶”竟然是为难自己。

我认识的一位抑郁症患者,在面对堆积如山的任务和不合理的工作安排时,即便身心疲惫,也还是选择了默默忍受,因为害怕提出异议而被看做“麻烦精”,影响到同事关系或者让领导感到不满。

结果就是,一直埋头苦干但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以至于最后已经无法正常工作了。

为难他人往往是放在明面上的、主动的,比如给下属施加压力、控制、指责,而为难自己则更为隐蔽,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它把外界的压力转化成了对自己的压迫,把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和指责变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

当一个人不断压抑自己的情感、逼迫自己接受不合理的环境或者关系,甚至无条件牺牲自我以迎合他人时,会慢慢陷入情感耗竭,逐渐丧失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幸福感。

对于很多抑郁症患者而言,就是常常生活在“不能为难他人”的观念中,所以在遇到冲突、两难问题的时候,默默地为难自己。

他们害怕拒绝别人的请求、害怕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害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需求而伤害他人,这些对自己的过度压迫,往往是心理健康问题的最大根源。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为难自己呢?

首先,是从小被灌输的观念。在很多传统观念很强的家庭中,孩子都会被教育要“懂事”,不能惹事,要为别人着想。

不可否认,这些教育理念可以帮助孩子塑造责任感和同情心,但是在强调他人感受的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如何为自己争取权益。更重要的是,这些理念会让人产生“为自己争取利益是一种自私的行为”的观念偏差。

其次,害怕冲突。在有些人的观念中,拒绝别人的请求或表达不满可能会引发争执或破坏关系。与其面对这些可能性,他们更愿意妥协,以换取表面的和谐。

第三,过度在意外界评价。很多人会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反馈,害怕被贴上“冷漠”“不友善”或者“难相处”的标签,所以会可以压抑自己的需求,努力去扮演一个“体贴”的角色。

为难自己的危害

首先是是长期积累的情绪压力,长期压抑真实的感受需求,会使得这些负面情绪日积月累,最终以爆发的形式呈现,比如突然的崩溃、与他人的大吵,甚至会发展成抑郁症。

其次是人际关系中的恶性循环,让自己在人际中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不断妥协,并不会让关系变得更好,反而可能会让他人形成一种“习惯性索取”的模式,会让别人认为你的妥协是理所当然的,进而加大对你的索取和要求。最终的结果就是,你不但收获不到别人的感激,还会感受到被利用的痛苦。

第三是自我价值感的削弱,当你不断压抑自己的需求来迎合他人时,就会逐渐失去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可能表现为内心的空虚感、成就感缺乏,甚至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那么,我们如何摆脱这种对自己的“恶”呢?

最为重要的是,学会说“不”。拒绝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相反,它是表达边界和保护自己的方式。第一次拒绝可能会有些不适,但当你发现对方并没有因此疏远你时,你会变得更加自信。

同样重要的是,接受不完美。要知道没有人能让所有人满意。学会接受自己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也是一种成长。不要害怕让别人失望,因为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样重要。

第三,找到自己的需求。当你感到疲惫或委屈时,停下来问自己:“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种简单的自问,可以帮助你重新聚焦在自己的感受上,而不是一味迎合他人。

第四,寻求情感支持。将自己的感受和压力与值得信赖的朋友或家人分享,是释放内心负担的好办法。如果问题已经影响到生活,不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多关心自己,减少对自己的“恶”,是走出抑郁症的第一步。当你开始善待自己,就会发现事情会往好的一面发展。

0 阅读:19
鸵鸟心理

鸵鸟心理

心理咨询师,心理学践行者,分享心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