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挺好听的MV,字幕翻译也很到位,我第一次看到是很多年前在SC论坛上。最近碰巧再次找到,分享给大家。
同时我也查了下这首歌的背景资料,在此一并介绍。
从歌词和所配的视频就能看出这说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雇佣兵,但实际上这首歌一共五节,除第一节是当时的原本外,后四节都是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补完的,并且不是一次完成也不是一个创作者。
首先说下里面出现的一些名词。
歌名Unser liebe Fraue,翻译过来就是我们敬爱的女士,那么这位女士是谁呢?其实说的是洪天王家的天妈。Unser liebe Fraue作为一个专有的词组,大多数时候直译为圣母。各地叫圣母会的宗教组织翻译成德文都是Unser liebe Fraue,按德文维基上的表格列了29家,至于以此为名的教堂和修道院那就更多了。
全歌第一句:Unser liebe Fraue vom kalten Bronnen,kalten Bronnen翻译过来是冷井或者冷泉,全句就是冷泉的圣母。这个冷泉可能代指一个具体地点,大概就是朝圣运动时期,某冷泉旁的圣母雕像很灵,有显圣的事迹。但现在不能确定的是这个卡尔滕布伦具体在何处,因为冷泉是个普通事物,很多地方都有,当时的几个朝圣地:现奥地利蒂罗尔州的考纳塔尔、德国施蒂利亚州的戈斯修道院、普法尔茨州的兰施巴赫都有自己的冷泉。
歌词中的Landsknecht,指文艺复兴时期的德意志雇佣兵,其特点是使用长矛和火绳枪配合作战,文头图片就是当时绘画中Landsknecht的典型形象。
这幅1524年的作品则描绘了Landsknecht(左)和Reisläufer(瑞士雇佣兵,右)推矛的场面,所谓推矛指双方都是长矛方阵对进时出现的一种尴尬局面。随着制甲技术进步和披甲率提高,长矛破不了防,都无法很快杀伤对方第一排士兵。而后面的人在硬推着前面的人走,然后是层层长矛交错在一起较着劲指向空中,而人越贴越近。虽然据说也有技巧在推矛中获得优势,但大多数时候最后就是完全的混战。长矛兵扔下矛摸出匕首猛捅近在咫尺的对手,斧枪兵从侧面突入乱砍,十字弓和火绳枪对挤成一堆的人群无差别排射。这也说明当时长矛的杀伤潜力已挖尽,长矛步兵到了退场的时候了。
der Kaiser schluckt ganz Flandern,凯撒指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据说就是他建立了第一支德意志雇佣兵团。当然Landsknecht出现在历史上要更早一些,最开始是描述勃艮第的大胆的查理的一些部队,只是没有形成大的独立建制。吞并整个佛兰德斯可能指的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通过婚姻手段使孙子查理五世获得了西班牙王位,而当时荷兰处于西班牙统治之下,称为西属尼德兰。
歌词中还出现了两个地名,Geldern在现在德国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Bergen op Zoom在荷兰西部北布拉班特省,两者连在一起描述了一次进攻路线。我查了一下贝亨奥普佐姆在1588年和1622年遭到过两次大的围攻,两次进攻者都是从西班牙而来的哈布斯堡王朝军队,与歌词描述的路线不同。且不但此时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早已作古,神罗皇帝的头衔也早就不属于西班牙国王,也就不能再称为凯撒。所以歌词中的这次行动应该更早,而我对欧洲这个时期的战争知之甚少,无法进一步确认是何时何事了。
据考证《Unser liebe Fraue vom kalten Brunnen》的第一节首次发表于1556年乔治·福斯特的《Frisch Teutschen Liedlein(新鲜的德语歌曲)》A版中,作者是约翰·斯塔赫尔,这就是个专门写新教礼拜仪式歌曲的人。全歌只有一节,当然圣歌吗也未必要求复杂,反复唱就是了,一路长短声“哈利路亚”“哈利路亚”也能唱完一段,所以也不是不能理解。稍晚一些的时候出现了使用此旋律的俚俗笑话歌曲,内容是嘲笑牧师。而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更多宗教歌曲采用了此歌的旋律,可能确实比较上口。
关于Landsknecht的词句一开始就有,大概因为雇佣军是当时常见的令人厌恶的并且有一定危险性的形象,简单说就是流氓无赖。Landsknecht的主要组成人员是在人口爆炸、失业率上升、社会等级结构日渐衰弱时期出现的大量破产农民和失业手工业者。当雇佣军就意味着生命缺乏保障,有今天没明日,所以这些人以奇装异服、行为残酷而放荡以及依仗武力蔑视世俗法律和道德闻名。只是目前还不知道这首歌到底是关于Landsknecht的讽刺歌曲,还是Landsknecht在礼拜仪式上专用的歌曲,因为当时Landsknecht自身也创作过一些讽刺他们生活方式的歌。
自乔治·福斯特出版以后,这首歌就在历史上消失了近300年。直到1844年左右路德维希·乌兰在《Alten hoch- und niederdeutschen Volksliedern(古老的高地与低地德国民歌)》中重新发布,不过第一句写成了Unser liebe Frawe。1877年弗朗兹·马格努斯·伯姆在《Altdeutsche Lieder(德国老歌)》中发布了正确的原版。1900年高中教师弗里德里希·范·霍夫斯仿照原风格为歌曲添加了第二和第三节,描述雇佣兵将抢劫的钱财投入酗酒的情节。
在1903年出现了最后两节,出自诗人兼小说家埃米尔·普林茨·冯·舍奈赫-卡罗拉的诗集汇编中的诗《The Defaulting Landsknecht(违约的雇佣兵)》。新增的两段表现了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的野心以及雇佣兵日常的危险与窘迫,以及对家庭的忧虑。事实上这些雇佣兵手里留不住钱,当他们刚被雇佣时往往有丰厚的收入,但随之而来的是在战争中受伤、染病和横死的危险。一旦雇主拖延或拒绝付款,或者他们自身叛乱,则立刻一文不名,只能靠抢劫民众为生。此外这位不知名的诗集编辑者还为歌曲增加了“die Drummen(这鼓声)”的副歌,至此完整的五节版本完成。
20世纪上半叶,这首歌的旋律以及好斗主题与德国的社会面貌和政治动向合拍,加之还有美化历史对Landsknecht形象浪漫化的因素,因此被社会接受。如慕尼黑1939年第二版《Unser Liederbuch. Lieder der Hitlerjugend(我们的歌集,希特勒青年团的歌)》以及波茨坦1939年的《Morgen marschieren wir. Liederbuch der deutschen Soldaten(明天我们游行,德国士兵的歌集)》都收录此歌。
此外据外网介绍在歌词中最常见的是三节的版本,其次是一节,而最少见的是五节的版本,这多少有点出乎意料。
对比一个更长的德文歌词版本后我发现这个MV的歌词可能是个混剪后的洁版,去掉了几节中重复歌颂圣母的部分以及以“这不适合他”为由抢劫农民衬衫和最后诅咒“该死的酗酒,该死的抢劫”的部分,并且打乱了顺序。因此一些必要的交代消失了,这些雇佣兵来时带着满满的钱袋是因为他们刚抢过人,走时钱袋空空则是因为全喝光了。最终的各节以及排列顺序似乎和前面介绍的形成历史不太相符,这也许是受当代观念影响演变的结果。
最后感谢原译者的劳动,接下来听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