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太大!神十八返回,宇航员出舱后为何脸部浮肿,被担架抬走?

天下战史事 2024-11-09 03:04:41

11月4日凌晨1点24分,神舟十八号终于成功返回地球。

尽管现在太空出差已成常态,但当看到宇航员出舱的状态,我们还是不禁感叹他们的巨大牺牲。

然而,与2003年杨利伟自主走出返回舱的情景不同,神舟十八号的3名航天员出舱后全程被担架抬着,双脚未曾着地。

为何杨利伟能自主行走,而神舟十八号的航天员却需要被抬出?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被担架抬走的原因·】——»

杨利伟,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

在完成21小时的太空飞行后,杨利伟安全返回地球,并在出舱时自主行走,这一幕成为了中国航天史上的经典瞬间。

杨利伟当时能够自主走出舱门,也是因为当时去太空时间不长,作为第一人对第一次返舱也是没有经验。

在进入太空之前,杨利伟接受了长达数年的系统训练,包括体能训练、心理训练、航天器操作训练等。

这些训练不仅提升了他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使他具备了在太空环境中自主行动的能力。

与杨利伟不同,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三名航天员他们在太空中驻留了192天,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在外空中最长的一次驻留时间。

因为他们长期处于失重状态下,身体会导致肌肉萎缩,所以当他们在返回地球后可能会感到身体虚弱,难以行走。

突然回到地球的重力环境中,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刚刚着陆的航天员无法自行行走,尽管在太空中,航天员们每天都会进行特定的锻炼,但微重力环境仍然会影响他们的肌肉和骨骼系统。

缺乏重力负荷,肌肉会逐渐萎缩,骨密度也会降低,因此,当他们重新回到地球时,突然要承受自身体重,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更具挑战性的是,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航天员们还要承受高G力负载。

在进入大气层和降落过程中,他们可能经历高达4-5G的加速度,这相当于承受4-5倍于自身体重的压力。

所以考虑到航天员们在返回地球后的特殊状态,中国航天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保障措施,确保他们安全、舒适地完成从太空到地球的过渡。

一些专业的搜救人员负责将航天员们从返回舱中小心抬出。

这些人员经过专门训练,了解如何在不加重航天员不适的情况下,安全地将他们转移,他们的动作轻柔而精准,体现了对航天员们的尊重和关怀。

神舟十八号成功返回

为了保护刚刚经历剧烈环境变化的航天员,工作人员会立即为他们穿上特制的保温睡袋。

这种睡袋不仅能够保持体温,还能为航天员提供一定的支撑,减少重力突然增加带来的不适感。

除了被担架抬出之外,我们也会发现他们的面部会出现浮肿的样子。

«——【·宇航员脸部浮肿的原因·】——»

事实上,航天员们面部的浮肿是一种被称为“太空脸”的现象,这是由微重力环境导致的。

在地球上,重力使我们的体液主要集中在下半身。

在太空没有重力的前提下,体液会均匀分布在全身,导致上半身,尤其是面部出现明显的浮肿。

出发前的样子

这种状态不仅改变了航天员的外表,还可能影响他们的视力和其他生理功能。

宇航员的“太空脸”的恢复过程也需要时间,随着重力的作用,体液会逐渐重新分布到下半身,面部的浮肿会慢慢消退。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几天到几周的时间,具体取决于个人体质和太空停留的时间长短。

在太空中,由于失重状态,宇航员的体液会向上流动,导致脸部和上半身浮肿。

这些变化在返回地球后会逐渐恢复正常,但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因此,宇航员在出舱时,脸部可能会出现浮肿现象。

对于“太空脸”现象,医疗团队也有相应的应对措施。

他们会密切关注航天员的面部浮肿情况,并通过调整体位、适当补液等方法,帮助体液尽快恢复正常分布。

同时,他们还会监测航天员的视力变化,确保“太空脸”不会对眼睛造成长期影响。

这些的每一个步骤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反复演练,目的就是为了确保航天员们能够安全、平稳地完成从太空到地球的过渡。

«——【·星辰大海的追梦人·】——»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国航天员们的工作对国家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在太空中进行的各种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为我国航天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从材料科学到生命科学,从空间技术到地球观测,航天员们的工作涉及了众多前沿领域,推动着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不断向前。

李聪

他们不仅要克服身体上的不适,还要面对长期与家人分离的心理压力。

在太空中,他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即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仍然坚持完成各项任务,展现出了中国航天人的卓越品质。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航天员们面临的心理压力和适应问题。

长期处于封闭的空间站环境中,远离家人和熟悉的生活环境,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航天员们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才能在太空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除了已经提到的“太空脸”现象,长期太空生活还会对人体造成其他生理影响。

例如,失重环境会导致骨质流失加速,肌肉萎缩,甚至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在太空中通过特定的锻炼来缓解,还需要在返回地球后进行长期的康复治疗。

中国航天员们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整个国家追逐星辰大海梦想的缩影。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航天事业自20世纪50年代起步,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最初的火箭发射到载人航天,再到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测,中国航天事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1956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进入21世纪,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新的突破,中国航天事业自起步以来,从火箭发射到载人航天,再到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测,中国航天事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6 阅读:3103
评论列表
  • 2024-11-09 15:34

    好奇怪马斯克的富人飞空回来时这些富豪没有经过任何训练但还是能自如的走出太空舱并且还跳舞,难道是欧美人的体质比我们好很多?

    啥昵称不昵称的 回复:
    太空旅游,短则几十分钟到几小时,长则几天,跟长期驻留的宇航员没法比,太空环境对身体的影响小的多。
    用户10xxx08 回复:
    他们是短期。与长期习惯了无重力不同。
  • 2024-11-10 07:43

    长期在无重力环境下,身体开始习惯无重力,反而一时不习惯地面的重力环境,需要再训练恢复原重力环境下的习惯。

天下战史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