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制定“沃尔夫条款”,禁止中美航天合作开始,中国就不得不在航天领域独立自主的杀出一条血路。而如今,在近地轨道上,中国人完成了一个工业奇迹。在此之前,西方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这项“奇迹”,是一个现实里无法完成的理论课题猜想。
根据《南华早报》的消息,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在最近的几年里,一直在重复一个实验。即,用激光照射悬浮在真空室中的合金颗粒,并记录冷却过程中的细微变化。通过反复观察和收集实验中的数据,中国相关团队终于在地面上第一次成功制造了对工业要求极其严格的“铌合金”。
有些朋友不太理解,这个铌合金是个什么东西。最显著的一点,是在超高温环境下的抗压强度,远超同等级的镍合金、钛合金。然后,及时比钛合金、镍合金材料,更加轻便。也就是说,一个强度更高,重量更轻,而且抗极端环境能力更强的工业制品,已经可以说得上,是一个人类当前科技下,材料工程学的“工业奇迹”。
在此之前,西方普遍认为“铌合金”不适合航天领域使用。不是说,认为“铌合金”不存在。而是因为,铌合金的产生极其困难,别说量产了,小规模生产都做不到,投入和回报不成比例,自然也就无法规模化投入使用。一方面,合金材料需要在1600度的高温下,锻炼至少100小时。另一方面,是地球实验室得到的样品,强度数值和理论上不符合,无法应用到工业上。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西方一直认为“铌合金”是个理论课题猜想,根本完成不了。
但这次在近地轨道,中国人在微重力环境下的长期观测,却得到了和地球实验室不同的数据和过程。进而在最近,真正实现了“铌合金”的工业制造。
而与此同时,尽管美国人抱着国际空间站不放,可是不论是整个空间站的使用规则,还是资源投入,根本无法做到像中国这样为一个“未知”实验长期投入。既不用担心数据泄露,也不用担心被有心人暗中破坏。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前美国的“排华”,让中国真正意义上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