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因为上党郡的争夺而爆发了长平之战。在这场战役中,赵括接替廉颇担任主帅,接手了一个已经陷入了困境的战争。
然而他的指挥却被后人批评为“纸上谈兵”,导致了赵军的大规模伤亡和最终的失败。
为何长平之败会被视为赵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为什么赵括的指挥会被如此批评?
信源:澎湃新闻2020-06-09《长平之战真的是因为赵括输的吗?纸上谈兵根本就是个谎言》
长平之战的必然性
在战国末期,七国争霸的舞台上,秦国凭借着商鞅变法带来的国力强盛,逐渐崭露头角,统一的步伐越来越快。
他们坐拥关中与蜀地这两大粮仓,从而为旷日持久的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保障。
秦国举国上下,从君王到士兵,都沉浸在统一六国的雄心壮志中,士气高昂,战意十足。
反观赵国,尽管曾有过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辉煌,但到了长平之战时期,国力已经日渐衰弱。
战争的长期消耗,使得赵国的粮草捉襟见肘,主要用于供给前线军队,百姓食不果腹,民怨四起。
与此同时,赵国的军事实力也逐渐落后于秦国,曾经锋利的宝剑,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锋芒。
在这样的国力对比之下,赵国在这场战争中,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失败的种子早已悄然埋下。
赵国决策的失误
长平之战里的赵国,除国力与他国差距悬殊外,还存在一系列战略失误,这无疑加速了战败的结局。
赵国在战争初期缺乏一个系统、周密的作战计划。
上党郡的争夺,原本为局部冲突,却意外演变为旷日持久的国战。由于缺乏充分的战前准备,赵国的军事部署频频出现错误,错失良机。
其中,丢失空仓岭,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战略失误。空仓岭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一旦失守,赵军便失去了重要的屏障,也让秦军得以长驱直入,威胁赵国腹地。
此外,将重兵布置在丹水东岸盆地,也使得赵军处于一个被动的战略位置,易攻难守。
这些战略上的失误,如同在赵国的战车上增添了沉重的枷锁,使其在与秦国的对抗中更加举步维艰。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战略失误,正是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那么,究竟是谁在这些关键的决策上犯下了错误?是昏庸的君王,还是无能的将领?
多重因素的交织
长平之战的胜负,并非仅仅取决于战场上的厮杀,战争之外的政治博弈、外交策略以及情报工作,同样对战局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如同暗流涌动,在看不见的地方,悄然改变着战争的走向。
在赵国国力衰弱的大背景,是这场战争失利的根本原因。赵国粮草不足,百姓饥饿,军事实力逊于秦国,这使得赵国在与秦国的长期对抗中,逐渐失去了支撑。
赵孝成王的错误决策,也加剧了赵国的困境。他急于求成,不断施压赵括进攻,不顾战地形势和秦军部署,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无疑是将赵括推向了火坑。
平原君的战略失误,也为这场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他接受上党郡后背信弃义,激怒秦国,引发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更重要的是,他的外交失策导致原本可能与赵国结盟的国家,选择了袖手旁观,使赵国在战争中孤立无援。
此外,老将廉颇的战略选择也并非毫无瑕疵。他虽然经验丰富,但却未能充分发挥赵军骑兵的优势,反而选择了消耗战,这不仅未能有效打击秦军,反而消耗了赵国的国力,为赵括接手后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试想,如果廉颇能够灵活运用赵军的骑兵优势,或许能够在战争初期就给秦军以重创,改变战争的走向。
最后,秦国的强大实力和战略欺骗,也对赵国的失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秦国暗中把王龁替换为战神白起,且施展反间计,散布谣言以麻痹赵国,致使赵国在战略判断上严重失准。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将赵国卷入了无法逃脱的深渊。
那么,在这场错综复杂的战争中,赵括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指挥台上的抉择
赵括是一个被“纸上谈兵”四个字定格的历史人物,他的军事才能究竟如何,至今仍众说纷纭。在长平之战中,他做出了哪些关键的决策?又犯下了哪些致命的错误?
赵括最大的战略失误在于他孤注一掷的进攻策略。他试图通过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来扭转战局,但却忽视了赵军的实际情况和秦军的强大实力。
当时赵军士气低落,粮草匮乏,而秦军则以逸待劳,兵强马壮,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发起进攻,无疑是以卵击石。
在战术层面上,赵括也犯下了一系列错误。他未能有效利用地形和赵军的优势,反而陷入了白起精心布置的包围圈,粮道被断,军队陷入绝境。
赵括的指挥风格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他未能充分听取部下的意见,过于自信和固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
在关键时刻,他的犹豫和迟疑,也错失了转败为胜的机会。
最致命的一点是赵括在情报工作上的失误,导致他错误地判断了敌情。他并不知道秦军已经暗中将王龁换成了白起,这使得他的战略部署从一开始就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
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对手是战神白起,或许他会更加谨慎,采取更加稳妥的战略。
这些战略、战术和指挥上的失误,无疑是导致赵军惨败的重要原因,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赵括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一个已经陷入困境的战局。
他所面临的是一个进退维谷的局面,不管作出何种抉择,都充满风险。
笔者认为
历史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失败者则常常被贴上各类负面标签。赵括就是这样一位被历史误解的人物。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赵括作为这场战争的替罪羊,而应该更加客观、更全面的评价他在长平之战中的作用和历史地位。历史不是简单的对错评判,而是对过去事件的深刻反思。
只有透过历史的迷雾,才能看到更加真实的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命运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