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酸奶因其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口感,成为消费者日常饮食中的重要选择。然而,近期媒体曝光的多款“假酸奶”事件,却让这一健康饮品的光环蒙上阴影。部分商家以“风味酸奶饮品”之名,行“科技糖水”之实,利用模糊标识、低价倾销等手段误导消费者,甚至公然违反食品安全标准。
此次事件不仅暴露出部分企业商业道德的严重缺失,更折射出当前食品市场监管的漏洞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薄弱环节。当“擦边球”成为行业潜规则,当虚假宣传屡禁不止,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食品安全无小事,信任一旦崩塌,重建便需付出巨大代价。我们呼吁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平台方严格审核商家资质,企业坚守诚信底线,而消费者也应提高辨别能力,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今日的酸奶乱象,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但唯有正视问题,才能推动改变。希望此次事件能成为行业规范化的契机,让真正的健康酸奶回归市场,而非让消费者继续为“科技与狠活”买单。

糖衣下的真实:从酸奶乱象看消费社会的信任危机
特约评论员 高山
当“科技糖水”披上酸奶的外衣,当“风味饮品”冒充健康食品,我们面对的不仅是一起简单的食品安全事件,而是一场关于信任的深刻危机。七款著名酸奶全军覆没的新闻,揭示了当代消费社会中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在利润至上的商业逻辑下,真实与虚假的界限正变得日益模糊。
那些被包装精美的“假酸奶”,恰如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喻——外表光鲜亮丽,内里却空洞无物。这场酸奶风波背后,是商业伦理的滑坡、监管体系的漏洞,更是整个社会信任基础的动摇。
商业伦理的滑坡,在酸奶乱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将“风味酸奶饮品”字样刻意缩小隐藏的包装设计,那些蛋白质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却堂而皇之上市的产品,无不显示部分商家已将商业道德抛诸脑后。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具有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当缺乏有效约束时,这种本性就会演变为对消费者的系统性欺骗。酸奶行业的高利润率(30%-60%)本应是品质保证的基础,却异化为投机者眼中的肥肉。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擦边球”行为已成为行业潜规则——用低廉的添加剂勾兑,以不足一元的成本获取数倍利润,然后通过精准投放至信息不对称的四五线城市和批发市场完成收割。这种商业模式不创造真实价值,只制造虚假需求,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让真正用心做酸奶的企业反而难以生存。
监管体系的滞后与碎片化是乱象持续蔓延的温床。尽管我国食品安全法规明确规定食品标识不得误导消费者,但在执行层面却存在明显漏洞。不法商家可以轻易通过更换链接、清空店铺甚至“换个马甲重来”的方式规避处罚,反映出当前监管技术手段与电商快速发展之间的脱节。

法国社会学家福柯曾指出,现代权力通过精细化的规训技术实现控制,而我们的食品监管显然还缺乏这种“微观权力”的渗透力。更关键的是,多部门协作机制不畅,线上线下的监管标准不一,处罚力度不足以形成威慑,导致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当监管无法形成闭环,再完善的法律条文也只能是纸老虎,无法保护消费者免受“科技糖水”的侵害。
这场酸奶风波折射出的深层问题,是整个社会信任结构的危机。德国社会学家卢曼将信任视为社会运行的“简化机制”,而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正在不断侵蚀这种机制。当老人因看不清小字标识而购买假酸奶,当消费者无法通过价格、品牌判断产品真伪,当“究竟什么才是真酸奶”成为大众困惑,社会的信任资本就在持续流失。这种流失的代价是巨大的——它不仅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更在人与人之间筑起怀疑的高墙。当消费者对市场失去基本信任,他们要么陷入无所适从的焦虑,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所有商品都持犬儒主义态度,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这种集体性的信任危机,远比几款假酸奶下架更值得警惕。

重建酸奶行业的诚信,需要多方形成合力。监管部门应当升级技术手段,建立全网监测系统,加大对虚假标识的惩罚力度,让违法者真正付出代价。平台方需承担起社会责任,完善商家准入机制,杜绝“换马甲”式经营的漏洞。而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学会用知识武装自己,看清“复原乳”“风味饮品”等字眼背后的真相。但更深层的解决之道,在于重构商业伦理——利润不应是企业唯一的追求,对消费者健康的尊重、对产品质量的敬畏,才是基业长青的根本。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品格即命运。”酸奶行业的命运,终将取决于从业者选择怎样的商业品格。而那些被下架的“科技糖水”,恰为我们敲响警钟: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真实应当战胜虚假,诚信应当高于投机,人对人的信任不应当成为奢侈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安心地品尝一杯纯粹的酸奶,而不必担心它是糖衣包裹的谎言。
编辑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