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单来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元宵晚会》邀您共度上元夜

潘志远呀 2025-02-14 09:03:36

元宵晚会就像一场梦,让人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现实的烦恼,忘记了自己是谁,只记得那一刻的欢乐和感动,那种感觉真好啊,要是能一直持续下去该多好。

元宵节的夜晚总是特别的,街道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灯笼,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看得人眼花缭乱,不知道该看哪个好。路边的小摊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吃,糖葫芦、麻团、汤圆,香味飘得老远,让人忍不住想买一份尝尝。远处传来阵阵鞭炮声,噼里啪啦的,好像在庆祝什么似的。抬头一看,天上的月亮圆圆的,像一个大银盘挂在那里,洒下一片柔和的光芒。

这样的夜晚总让人想起小时候,那时候过元宵节可热闹了,大人们会带着我们去看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汤圆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糯米团子裹着芝麻馅,但吃在嘴里却觉得特别香甜。可能是因为那时候单纯,什么都觉得新鲜有趣吧。

现在长大了,生活变得复杂了,很多事情都不像小时候那么简单了。但是每年到了元宵节,看到满街的灯笼和热闹的人群,心里还是会涌起一股暖流。好像在这一刻,我们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时光。

元宵节的夜晚总是充满了魔力,让人忘记了烦恼,忘记了疲惫,只想沉浸在这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也许这就是节日的意义吧,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享受一下团圆的喜悦,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的魅力。

央视的元宵晚会舞台总是那么绚丽多彩,灯光师们真是太厉害了,把舞台打造得如梦如幻。有时候灯光忽明忽暗,配合着音乐节奏变换,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世界。演员们在舞台上载歌载舞,他们的表情那么投入,动作那么优美,看得人都忘记了眨眼。

我记得有一年看到一个舞蹈节目,好像是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舞者们穿着飘逸的白色长裙,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灯光师巧妙地运用了蓝色和银色的光,营造出一种月宫的氛围。那场景美得让人屏住呼吸,好像真的看到嫦娥在月宫里翩翩起舞。

还有一次,是一个魔术表演。魔术师穿着一身黑色礼服,在舞台上变出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最神奇的是,他居然凭空变出了一个大水缸,里面还有活蹦乱跳的金鱼。那一刻,我真的怀疑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出了问题。

每次看元宵晚会,我都会被这些精彩的节目深深吸引。虽然知道这些都是精心排练过的,但还是会被演员们的表演所打动。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那么到位,那么真实。看着看着,就会不自觉地跟着他们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感动。

元宵晚会上总少不了传统文化的元素,每次听到古老的民乐声响起,心里就会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那悠扬的琴声,婉转的笛音,仿佛能把人带回到古代,感受那份悠远的文化底蕴。有时候会想,我们的祖先是怎么创造出这么美妙的音乐的呢

记得有一年,晚会上有一个民乐合奏的节目。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乐器,有琵琶、古筝、二胡、笛子等等。当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整个人都被震撼了。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时空的交叉点,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又能感受到现代艺术的活力。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二胡的声音。那种哀婉动人的旋律,仿佛能直接触动人的心弦。听着听着,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北国雪原的广袤苍茫,西部大漠的孤烟直上。这就是音乐的魔力吧,能让人的思绪随之飞扬。

有时候会想,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听听这些传统音乐它们虽然古老,但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每次听完,总觉得心灵被洗涤了一番,烦恼也似乎减轻了不少。

说起今年的元宵晚会,最让人惊喜的莫过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元素了。那个古灵精怪的哪吒,真是太可爱了。看到他在舞台上蹦蹦跳跳的,就忍不住想跟着一起闹腾。那些小朋友扮演的小哪吒们,更是萌得不行,让人想把他们都抱回家。

大张伟和吕艳婷的表演也很精彩。大张伟的歌声一如既往的欢快,让人忍不住跟着哼唱。吕艳婷的声音和动作,把哪吒的调皮捣蛋演绎得惟妙惟肖。看着他们在舞台上又唱又跳,感觉整个人都被欢乐的气氛感染了。

这个节目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哪吒闹海》。那时候每次看到哪吒大战龙王,都会兴奋得跳起来。现在看到这个新版的哪吒,虽然造型和性格有了很大变化,但那种顽皮可爱的特质还是没变。这大概就是经典角色的魅力吧,无论怎么改编,都能让人喜欢。

看着舞台上的表演,突然有种感慨。我们这一代人看着《哪吒闹海》长大,现在又有了新版的哪吒。这个传统故事就这样一代代传下去,每一代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的意义吧。

元宵晚会的分会场设置真是个好主意,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重庆的山城风貌,武汉的江城气息,拉萨的雪域高原,无锡的江南水乡,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看着这些画面,就好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里的旅行。

重庆的分会场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火辣辣的劲儿。无论是川江号子还是山城步道,都透着一股子热情奔放的劲头。看着那些表演者在陡峭的石阶上又唱又跳,真是让人替他们捏了一把汗。不过想想重庆人的性格,大概这种挑战对他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吧。

武汉的分会场则充满了江城特有的韵味。汉阳门花园的表演,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那些穿着汉服的演员,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翩翩起舞,画面美得让人移不开眼。特别是当镜头扫过长江,看到江面上倒映的灯火,心里突然就涌起一股豪情。

拉萨的分会场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壮。雪山、圣湖、布达拉宫,每一个画面都震撼人心。特别是那些藏族歌舞,热情奔放中又带着一丝神秘。看着那些藏族同胞载歌载舞,不由得为他们的热情和活力所感染。

无锡的分会场则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柔美。烟雨楼台,小桥流水,处处都透着一股诗情画意。特别是那些江南丝竹的表演,悠扬婉转,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画中。看着这些画面,不由得想起了姑苏城外寒山境。

元宵晚会上的歌曲总是能触动人心,今年也不例外。特别是那首《与共》,唱得我心里一阵阵发热。看着那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代表站在舞台上,用最朴实的声音唱出最真挚的情感,真的很感动。他们的歌声里,有对生活的热爱,有对未来的期待,更有对这个国家的深深眷恋。

刘宇宁和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手语演员一起演绎的《努力的人》也很打动人。看着那些手语演员用优美的手势歌词,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努力,什么是坚强。这首歌不仅是在鼓励残疾人朋友,也是在鼓励每一个在生活中奋斗的人。

郁可唯和毛不易的《知冷暖》则唱出了生活的百态。他们的声音就像是两个老朋友在聊天,温暖而又亲切。歌词里说的那些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相信每个人都有共鸣。特别是那句地迎接真的让人心里充满了力量。

听着这些歌,突然觉得生活虽然有时候很艰难,但只要我们互相关心,互相鼓励,就一定能度过难关。这或许就是音乐的力量吧,能让我们在低谷时重新找到前进的动力。

元宵晚会上的科技元素真是让人大开眼界。那个会扭秧歌的机器人,简直太神奇了。看它扭得有模有样的,还挺有节奏感,真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科幻电影,没想到现在科技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

不过,看着机器人跳传统的秧歌,心里又有点复杂。一方面为科技的进步感到惊叹,另一方面又担心传统文化会不会被科技取代。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吗用最新的科技来展现最古老的文化,或许这才是传承的新方式。

说起科技,今年的元宵晚会在播出平台上也有了新突破。除了传统的电视频道,还有4K超高清、8K超高清等新技术的应用。听说有些地方还有全息投影的直播,虽然没亲眼看到,但光是想象就觉得很震撼。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让我们在家里就能享受到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

不过,科技再发达,也不能忘记传统文化的根。看到晚会中那些传统戏曲、民乐表演,心里还是很欣慰的。这说明在追求科技创新的同时,我们并没有忘记文化传承。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吧,既要拥抱新技术,又要守护传统文化。

元宵晚会接近尾声时,总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主持人们的祝福语温暖人心,让人感觉好像是一家人在一起过节。虽然知道电视机前的观众们并不认识彼此,但在这一刻,却有一种奇妙的连接感。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