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饲养泥鳅:环境胁迫因素变动,对养殖效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皓枫看国际 2023-09-10 22:51:02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煜捷史馆

编辑丨煜捷史馆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是一种适应性强、分布广泛的小型淡水泥鳅类。

其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如钙、磷、铁、锌等,被誉为“水中人参”,具有显著的药用功效。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泥鳅养殖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这一发展趋势也伴随着一些新问题的出现,其中一个重要领域是环境胁迫的影响。

环境胁迫指的是环境对泥鳅类生存状态所施加的压力,通常分为急性环境胁迫和慢性环境胁迫,包括氨氮胁迫、重金属盐胁迫、饥饿胁迫、拥挤胁迫以及温度胁迫等方面。

它会导致泥鳅类产生应激反应,进而影响其正常代谢和防御体系功能,降低泥鳅体的生长和抗病能力,从而增加养殖过程中的风险。

那么接下来,就由煜捷带着大家一起探讨:环境胁迫因素的变动,在饲养泥鳅的过程中,对其养殖效果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氨氮胁迫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是水质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水环境污染程度的重要数据。

氨氮浓度严重超标时,会对泥鳅类的正常生命活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给渔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

研究表明,氨氮胁迫初期,泥鳅体抗氧化系统受到严重影响。

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泥鳅体会进行适应性生理调节,但机体抗氧化能力显著下降,鳃丝Na+/K+-ATP酶活性也显著降低,表明鳃组织已受到损伤。

在福瑞鲤幼泥鳅中,氨氮胁迫诱导下,肝和鳃组织中的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发生显著变化,氨氮浓度升高会降低泥鳅体抗氧化机能。

泥鳅作为对水质变化较为敏感的水体底层生物,其生长更容易受到水体中氨氮含量的影响。高浓度氨氮对泥鳅具有较强的致死性。

泥鳅的肌肉、肝脏和鳃组织中的SOD和GSH-PX活性在氨氮胁迫下均发生显著变化,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

肌肉组织内的SOD和GSH-PX对氨氮胁迫的反应相对较滞后,说明氨氮对组织抗氧化系统的破坏是直接的、持续性的。

研究还发现,随着氨氮胁迫浓度的升高,泥鳅的鳃组织和肝细胞超微结构受损程度逐渐加重,这种损伤是不可逆转的,表明水体中高浓度的氨氮会对泥鳅的生理机能造成严重损害。

重金属盐胁迫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迅猛增长和人口急剧增加,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升级,其中水体污染成为一个极为严重的挑战。

在水体污染研究中,重金属盐由于其强溶解性、高度污染以及长期存在的特点,成为焦点之一。

有关重金属盐对水产动物的研究表明,这些物质对生物体较为敏感,一项针对史氏鲟稚泥鳅的研究发现,Cu2+、Cd2+、Zn2+、Pb2+等四种重金属离子对其产生急性毒性效应。

另一研究提出,泥鳅类的消化系统相对脆弱,容易受到重金属盐的损害,造成不可逆的生长损害。

由于养殖水体通常相对封闭,大部分污染物会沉积到底泥中,这使底泥成为了重金属污染物的蓄积库,泥鳅等底栖泥鳅类因此直接受到高浓度重金属盐胁迫。

一项实验发现,低浓度的金属离子胁迫会增加泥鳅体肝胰脏ATPase和SOD活性,但高浓度时两种酶活性都受到抑制,暗示高浓度重金属盐会破坏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和抗氧化系统。

另一研究也指出,在Cu2+和Hg2+的胁迫下,泥鳅肝脏和肾脏组织中SOD活性呈现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的趋势,且随着时间延长,高浓度的抑制效应变得更加显著。

还有研究表明,不同Pb和Cu质量浓度处理下,泥鳅卵巢和卵细胞都受到了破坏,这种破坏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加剧,表现为功能丧失和生物学死亡,对种群延续造成了毁灭性破坏。

饥饿胁迫

在现阶段的人工养殖条件下,水产动物常因环境改变、季节变化、投饲不均等因素受到饥饿胁迫的影响。

为达到降低养殖水体中疾病暴发后的死亡率,改善养殖池塘水质,降低操作后泥鳅体应激反应等目的,渔民也常采用停止投饵的方法诱发饥饿胁迫。

在饥饿胁迫发生后,机体生理生化代谢及活动行为会随之变化,以节约存储的能量,适应饥饿胁迫的影响。

研究发现,饥饿胁迫显著降低了水产动物体内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显著上升。

此过程还可能促进脂肪分解供能,降低合成脂肪的量,饥饿胁迫也会降低水产动物的肥满度。

首先消耗脂肪为机体功能,之后转化为消耗蛋白质维持基本代谢。长期饥饿还可能降低免疫能力,对水产动物的健康和生长造成直接影响。

因此,揭示水产动物适应饥饿胁迫诱导的营养物质代谢及响应机制,对于完善水产养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在某些研究中,饥饿胁迫引发了外周红细胞核异常的现象,这被认为是衡量饥饿胁迫的新指标,为养殖中的饥饿胁迫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拥挤胁迫

随着水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为了提高产量和降低养殖成本,高密度养殖得到广泛推广,然而,高密度养殖导致种群内个体之间对饵料、空间等资源的激烈竞争。

这会引发水产动物在摄食、生长、能量代谢、生理和免疫功能等方面发生系统性变化,降低了它们的生存能力。

研究拥挤胁迫对动物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对种群的管理、调控以及合理的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急性拥挤胁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半滑舌鳎的机体抗氧化和免疫系统机能,长期的慢性拥挤胁迫对中华鲟泥鳅的生长、摄食和其他生理活动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高密度养殖不利于中华鲟幼泥鳅的生长发育。

泥鳅是一种适应高密度养殖的生物,但杨壮志等的研究发现,随着放养密度的逐渐增加,泥鳅成活率明显下降。

综合以上研究来看,急性拥挤胁迫可以提高泥鳅体的抗病能力,但长时间过高密度养殖仍会对泥鳅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泥鳅的高密度养殖应在合理范围内进行。

温度胁迫

温度胁迫对变温动物产生广泛的影响,涉及生长、代谢和发育等重要生理活动。泥鳅类通常选择适宜的环境温度生活,因为温度的升降会直接影响它们的生存和发展。

当温度较低时,很多泥鳅类会减缓代谢速率和生长速度,而当温度迅速升高时,它们的耐受范围有限,生存时间很短。

泥鳅类在运输、养殖生产,甚至在自然环境下都会受到温度骤变的压力,这会抑制它们的摄食和生长,从而影响它们的生理适应和代谢。

研究发现,在急性温度胁迫后,虹鳟的血清转氨酶活性下降,表明肝脏受到损伤;

同时,血清中的IGF-1激素含量下降,肝脏中的GHR1、IGF-1和IGF-2基因表达量都低于正常水平。

而在高温胁迫下,这些指标的变化更加显著,表明虹鳟作为一种冷水泥鳅类更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

另一项研究发现,当环境温度超出凡纳滨对虾氧—温度耐受极限范围时,会导致氧代谢失衡,并对其能量代谢、抗氧化系统和其他生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在泥鳅的养殖管理过程中,应避免剧烈的温度变化,以免增加泥鳅的氧耗率,降低其对低氧环境的耐受能力,从而导致死亡,这表明温度胁迫对泥鳅的生长和代谢产生不利影响。

泥鳅,作为一种适应性强、分布广泛的小型淡水泥鳅类,在养殖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们的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同时也具备显著的药用功效。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泥鳅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但这一发展趋势也伴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其中一个重要领域是环境胁迫的影响。

环境胁迫是指环境对泥鳅类生存状态所施加的压力,通常分为急性和慢性胁迫。

这种胁迫会导致泥鳅类产生应激反应,进而影响其正常代谢和防御体系功能,降低泥鳅体的生长和抗病能力,从而增加养殖过程中的风险。

氨氮胁迫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胁迫因素。氨氮是水质监测的关键指标之一,当浓度超标时,会对泥鳅类产生毒性影响,甚至导致中毒和死亡。

研究发现,氨氮胁迫会影响泥鳅体的抗氧化系统,导致鳃丝Na+/K+-ATP酶活性降低,表明鳃组织已受到损伤。

此外,氨氮还会降低泥鳅体的抗氧化能力,对泥鳅的生理机能造成严重损害。

重金属盐胁迫也对泥鳅养殖产生负面影响。重金属盐由于其强溶解性和高度污染性而成为环境污染的关键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重金属离子如Cu2+、Cd2+、Zn2+、Pb2+等对泥鳅产生急性毒性效应。

这些重金属盐对泥鳅的代谢和抗氧化系统造成直接损害,甚至对卵巢和卵细胞产生不可逆的破坏,对泥鳅种群的延续造成毁灭性影响。

第三,饥饿胁迫是在养殖中常见的问题,其影响也不可忽视。

饥饿胁迫会导致泥鳅的代谢方式发生变化,促进脂肪分解以供能,但也降低免疫能力,对泥鳅的健康和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拥挤胁迫也在高密度养殖中引起问题。长时间的高密度养殖会影响泥鳅的生长和免疫功能,降低其生存能力。急性拥挤胁迫可能提高泥鳅体的抗病能力,但长期高密度养殖不利于泥鳅的生长发育。

最后,温度胁迫是一个涉及生长、代谢和发育等多方面生理活动的复杂问题。泥鳅通常选择适宜的环境温度生活,因为温度的升降会直接影响它们的生存和发展。

温度胁迫会导致虹鳟等泥鳅类的血清转氨酶活性降低,肝脏受损,抗氧化能力下降,对泥鳅的生长和代谢产生不利影响。

环境胁迫对泥鳅养殖具有重要影响,包括氨氮胁迫、重金属盐胁迫、饥饿胁迫、拥挤胁迫和温度胁迫等方面。

为了保障泥鳅养殖的健康和稳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监测环境因素,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以减轻胁迫对泥鳅养殖的不利影响。这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0 阅读:1

皓枫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