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教育竟会让一个富二代抑郁到想要结束生命?请家长注意

猪哥谈文化 2024-03-20 02:31:31

前几天开学季,我们这儿有个小学生因为作业问题导致从楼上跳下,一个花季少年就这样夭折了。

包括最近发生在绵阳的这件事:

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因为考试成绩差,被父亲拿武士刀误杀了。

父亲哭诉自己只是想吓唬吓唬他,但这能挽回什么呢?

从新闻报道上看,这名父亲在孩子五六年级时,曾两次用武士刀威胁过他,而且身上还留下过伤痕。

作为父母,我相信都看不了这样的事件。

有人说打是亲骂是爱,打骂孩子是对孩子好,为了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我想说这是纯粹的放屁,如果打骂才是真爱,那么把孩子打死是不是代表更爱她了呢?

作为父母都有一个很矛盾的心理:如何教育孩子。

一方面疼爱孩子,希望孩子变得更优秀;一方面又对孩子的吊儿郎当,不上进感到愤怒。

那么如何才是更好的教育呢?

这几天我一直在看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在书中我被两个关键词吸引了,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同时又让我感到后怕 ———原来大部分父母都在错误的教育方式上努力着!

第一个关键词:儿童的自我状态

我们想一下,一个处在孩童时期的小孩除了喜欢吃喝玩乐睡觉外,还有哪些情感呢?

比如有时候大哭大笑;有时候会对父母深情地说:“我爱你爸爸或者妈妈!”

当生气时又会打砸东西;当受到父母批评时又会被父母的严厉吓得退缩或者哭泣,也可以说是恐惧。

以上这些情感是每一个小孩在生长前期都会拥有的,或者说这些情感组成了一个自然型儿童。

儿童的基本情感包括:

快乐和深情;

愤怒;

悲伤;

恐惧;

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当一个人处在大哭大笑或者恐惧中时,他所在的状态就是儿童的自我状态。他在模仿自己的童年情感。

但是因为不同的父母,不同的的教育,孩子在成长中会慢慢调节自己的情感去努力适应自己的父母。

比如一个孩子在大哭时,有的父母选择安抚,而有的父母选择:

“闭上你的嘴,再哭就是一巴掌。”

孩子因为父母的恐吓而造成恐惧,那么以后在想哭时,因为父母的原因被迫停止大哭的情感。

这时就会造成一种现象:自然型儿童慢慢转变成适应型儿童。

有的父母觉得自己的恐吓让改变了孩子爱哭的毛病,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了。

不,其实你错了。

人的情感是天生就携带而来的,就像身体中的一部分。当你把身体中的一部分去掉,请问你还能舒么?

在这本书中蛤蟆从小就是个富二代,家里住着庄园,创办着酿酒厂,但就这样一个孩子,最后竟然抑郁到想要自杀。

我还很小的时候,就被祖父带去参观酿酒工厂,被别人称作‘蛤蟆少爷’。我还记得祖父指着我对工头说:‘这可是未来的董事长!’而我却感到害怕。”

蛤蟆为什么会走向自杀的边缘呢?就是因为父母的教育。

蛤蟆的父亲是个异常严厉的人,他在家庭中是绝对的老大,蛤蟆的母亲往往都要遵循丈夫的意思来行事,哪怕教育儿子也一样。

为了把蛤蟆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家族接班人,他对蛤蟆从要就是高标准要求,从不喜欢蛤蟆哭闹,不喜欢蛤蟆的吊儿郎当。

蛤蟆只要一犯错,父亲就会说:

“回你的房间去。没想好怎么道歉,不准下楼!”

父亲常常一句话能把蛤蟆吓得腿软。

他很严厉,总对我不满意。我一直都渴望他的爱与关注,却从没得到过。

因为父亲的教育方式,蛤蟆慢慢从一个自然型儿童转变成了一个适应型儿童。

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关注和赞赏的,蛤蟆也一样。有时候为了得到父亲的关注,他会故意装傻充愣,但换来的却是父亲更加严厉的批评。

从此蛤蟆变得胆小,懦弱,自卑,办起事来畏首畏尾。因为他需要用这些行为来适应父亲的严苛。

蛤蟆记得严苛的父亲,他总觉得自己没能达到父亲的高要求,而且永远也达不到。

前面提到一个自然型儿童也是有愤怒的,当父母过于严厉,他们只能不断压抑自己的愤怒。但这种愤怒的情感总是需要发泄的,该如何发泄呢?

第一:叛逆,跟父母对着干。

第二:保持沉默,不与父母沟通或者减少沟通。

第三:走向自杀(父母的自我状态)。

从蛤蟆的童年生活中,我总结了点:

第一,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与人生,他不是父母的私有品。

第二,孩子天生是爱父母的,也希望得到父母的爱,有时候故意不听话可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而并非出于他的自愿。

第三,父母过于强势,孩子只能调节自然情感来适应父母(因为他/她逃不脱),因为恐惧而变得胆小懦弱。

第四,快乐与愤怒是孩子天生的自然情感,是无法去掉的,父母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释放这些情感,而非打骂让孩子压抑这些情感。

所以想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从改变父母开始!

0 阅读:0

猪哥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