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一役!他用一场胜利改变汉朝命运,结局却令人唏嘘

夏有南风 2024-11-14 03:52:28

文丨喃风 编辑丨喃风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掷地有声,霸气侧漏,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说出这句话的人,名叫陈汤,一个在西汉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

他一生只打过一场胜仗,却换来了汉朝近三百年边境安稳。他被后世誉为民族英雄,但其一生却充满了争议,最终落得凄凉收场。

功与过,荣耀与悲剧,在他身上交织成一个复杂难解的谜团。究竟是怎样的欲望和野心,驱使着这位出身贫寒的将领,走上这条不归路?

陈汤的出身,注定了他的命运底色。他出生在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位于山东兖州东北部,家境之窘迫,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也不为过。

年幼的陈汤,经常需要依靠乞讨和借贷才能勉强维持生活,这种窘境也让左邻右舍对他们一家充满了鄙夷。

贫穷,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陈汤幼小的心灵上,也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但陈汤并非一个甘于平凡的人。他自幼酷爱读书,在书中寻找慰藉和希望。

史书记载他“学识渊博并且通达事理,又写得一手好文章”。才华,成为他对抗命运不公的武器,也为他日后在官场上的沉浮埋下了伏笔。

陈汤渴望通过仕途改变命运,摆脱贫困的泥沼。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在捉弄他。

在官场试用期,陈汤的父亲不幸病逝。按照汉朝的礼法,他应该立即辞官回家守孝。但陈汤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选择了留下,继续自己的仕途。

这个决定,在当时注重孝道的社会环境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污点,也为他日后的仕途蒙上了一层阴影,使他难以得到重用。

这次的“舍孝取仕”,也暴露出陈汤性格中急功近利的一面,以及他对权力和功名的强烈渴望。

时间来到公元前36年,汉元帝时期。此时的匈奴已经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顺了汉朝。

而北匈奴郅支单于则逃窜到了西域,与康居国结盟,不断骚扰西域各国,甚至杀害了汉朝派去护送郅支单于儿子回国的使者。

西域局势紧张,汉朝的威严受到了严重挑衅。陈汤,作为西域都护府的副校尉,和校尉甘延寿一同出使西域。这次出使,对于陈汤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敏锐地察觉到,郅支单于的嚣张行径,正是他建功立业的绝佳时机。

一路西行,陈汤并非只是走马观花。他每到一处,都会仔细考察当地的地形,并在脑海中反复推演作战计划。

他深知,郅支单于虽然远遁西域,但其势力仍不可小觑,要想将其彻底铲除,必须制定周密的计划。

陈汤与甘延寿商议,决定先斩后奏,假传圣旨,调动西域都护府以及周边邻国的军队,对郅支单于发动突袭。这个计划,无疑是一场豪赌。

一旦失败,他们将面临“欺君之罪”的严惩。但陈汤已经被权力和功名的欲望冲昏了头脑,他渴望一战成名,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公元前36年的冬天,陈汤率领大军,对郅支单于发动了猛烈的攻击。这场战斗,以汉军的完胜而告终。

郅支单于被斩杀,他的势力也被彻底消灭。陈汤在郅支单于的家中,找到了八年前被杀害的汉朝使团的遗物,这无疑是郅支单于罪行的铁证。

此战过后,陈汤给汉元帝上了一份奏折,其中写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不仅体现了汉朝的强大国力和威严,也展现了陈汤的雄心壮志。

然而,这句豪言壮语的背后,却隐藏着“假传圣旨”的巨大风险。

陈汤的这次行动,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他的权力欲望,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也将他推向了深渊。

陈汤的凯旋,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在返回长安的途中,他就遭到了司康校尉的检举,随后又面临着朝中大臣和宦官的弹劾。

他们指责陈汤“假传圣旨”、“擅自调兵”,罪不容赦。

陈汤的功过,在朝堂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汉元帝念在其功劳,并没有对其处以极刑,但也没有给予他预想中的封赏。

他只被封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赐黄金百斤,授予射声校尉,领兵七百人。

相比之下,甘延寿则被封为义成侯,担任长水校尉。这样的结果,显然无法满足陈汤的野心。

他渴望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而这第一次的“赌局”,让他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几年之后,赋闲在家的陈汤,为了重新获得朝廷的重用,再次铤而走险。他上书汉成帝,声称康居国送来的王子是假的。

这又是一场豪赌,他试图通过挑起对外战争,来为自己争取立功的机会。然而,这次的赌注,他押错了。经过调查,康居王子的身份被证实是真的。

陈汤被指控诬告和欺君之罪,再次锒铛入狱,被判处死刑。如果不是太中大夫谷永的求情,陈汤或许早已命丧黄泉。

最终,他被释放出狱,但丢掉了官职,沦为一名普通的士兵。

从斩杀匈奴单于的英雄,到阶下囚,陈汤的命运,经历了戏剧性的反转。这第二次的“赌局”,让他输得一败涂地。

他被权力欲望蒙蔽了双眼,不惜采取卑劣的手段,最终自食恶果。

命运的齿轮,似乎总是在捉弄陈汤。在他沦为普通士兵后不久,一个意外的机会,让他再次看到了翻身的希望。

当时,西域都护段会宗被乌孙兵马围困,十万火急向朝廷求援。大将军王凤束手无策,想起多年前陈汤在西域的辉煌战绩,便将他召入宫中,询问对策。

此时的陈汤,虽然已经远离权力中心多年,但他对西域局势依然了如指掌。

他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认为乌孙军队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足为惧,汉军只需坚守不出,五天之内,围困必解。

果不其然,四天后,西域传来捷报,乌孙军队自行解围而去。陈汤的精准判断,让王凤对他刮目相看,立即奏请汉成帝重新启用陈汤。

陈汤再次回到了权力中心,被任命为从事中郎,负责处理军国大事。

这第三次的“赌局”,陈汤似乎赢了。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经验,再次获得了朝廷的信任。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重新获得权力的陈汤,并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地追求金钱和利益。

他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最终再次被罢官免职,成为一名平民。

陈汤的贪婪,让他又一次失去了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就像一个赌徒,在赢了一局之后,又迫不及待地将所有的筹码都押了上去,最终输得精光。

汉成帝的陵寝修建,成为了陈汤人生的最后一次“赌局”。他与掌管宫廷土木营建的将作大臣解万年是好友,两人合谋,想借修建陵寝的机会捞取好处。

陈汤上书汉成帝,建议将陵寝从渭陵迁至昌陵,并主动提出举家搬迁,为天下人做表率。

汉成帝采纳了陈汤的建议,启动了浩大的陵寝搬迁工程。然而,这项工程耗资巨大,进展缓慢,三年过去了,工程还不到一半。

汉成帝迫于压力,不得不下令停止修建昌陵。就在此时,陈汤却对外宣称,陵寝搬迁工程仍将继续进行。他的这番言论,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满,被大司马王商弹劾“惑乱群众”。

陈汤再次被捕入狱,朝廷下令彻查他所犯的各种罪行。

这一次,陈汤彻底失去了翻身的机会。他与解万年一同被发配到了遥远的敦煌。

敦煌太守不愿让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死在自己的辖区,又将他转送到了安定。最终,陈汤在安定郁郁而终,结束了他充满波澜的一生。

陈汤的第四次“赌局”,以彻底的失败告终。他的一生,都在追逐权力和金钱,却一次又一次地被自己的欲望所吞噬。

他就像一只困兽,在权力和欲望的牢笼中苦苦挣扎,最终精疲力尽,走向了毁灭。

陈汤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他既是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民族英雄,又是被权力欲望驱使,最终走向悲剧的可怜人。

他年少时饱受贫困之苦,渴望通过仕途改变命运,这本无可厚非。然而,他对权力和金钱的过度追求,让他迷失了方向,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他斩杀郅支单于,维护了汉朝的威严,保障了边境安宁,这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成就。然而,他“假传圣旨”的行为,也成为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污点。

他曾短暂地重新获得权势,却因贪婪而再次跌落谷底。他渴望建功立业,却一次又一次地被自己的欲望所绊倒。

他的一生,就像一场充满赌博的冒险。他一次又一次地将自己的命运押上赌桌,最终输掉了所有。

陈汤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在一个权力至上的社会,个人的命运往往被权力所裹挟。

陈汤的才华和抱负,最终被权力和欲望所吞噬,这不能不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陈汤虽然已经逝去两千多年,但他留下的故事,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0 阅读:0
夏有南风

夏有南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