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一定得接班?宗馥丽事件背后所有权与管理权辨析

科技不单仁行 2024-09-07 19:58:43

01

在上周六,娃哈哈完成了最新的工商变更,宗馥莉最终正式出任娃哈哈集团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公司高层也进行了一系列新老人事调整。

在宗庆后去世的半年时间内,娃哈哈这家国民级企业的归属问题,一直是外界讨论的焦点。

宗馥莉一度要辞职退出,可见在接班问题上遇到的阻力之大。

但最终经历了种种波折后,宗馥莉还是全面接管公司,顺利接班,成为了哇哈哈的实际控制人。

可以说,哇哈哈宗馥莉的时代开始了。

我们反向来思考,现在很多中国企业也都逐步发展到了二代接班的时刻,要不要接班?接班怎么保证公司顺利发展?不接班怎么保证自己权益?

这中间的关键问题,就是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制约与平衡。

02

我们去回顾娃哈哈这半年的波折,最大的疑问无非两种。

第一种,娃哈哈不是宗老的吗?他女儿接班不是天经地义,水到渠成的吗?

第二种,娃哈哈不是国企吗?最大股东不是杭州上城区国资委吗?难道企二代要侵吞国有资产?

这两种疑问本质上就是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平衡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宗老离世前娃哈哈的股权架构。

我们可以发现,杭州上城区国资委持股46%,是最大的股东,也就是我们说的国企背景。

一个股东想要牢牢掌控公司,最低的持股红线是34%,因为公司经营过程中的一般重大事项是需要三分之一以上持股比例的投票表决通过的,也就是34%以上,这是法律硬性规定。

从这点来看,好像娃哈哈的一般重大事项还是国资委说了算,但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来看第二大股东,宗庆后持股29.4%,属于第二大自然人股东。

最后还有一个娃哈哈工会持股,占比24.6%,跟华为的员工持股平台很类似,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在之前,宗庆后与工会持股是一致行动人,也就是在一些特定事务上的投票权、决策权上保持一致行动。

所以,两方加起来的表决权明显高于国资委,工会又听宗庆后的,相当于宗庆后就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但从所有权的关系上来说,国资委确实才是第一大股东。

所以,宗庆后在的时候,其实早就做好了娃哈哈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结构。

当宗馥莉成为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时候,其实本质上就是反映在经营管理上,宗馥莉已经完成了对公司内部管理的话语权统一。

娃哈哈现在的经营战略、人事调动、业务发展、市场竞争都要由宗馥莉来具体把控。

虽然国资委仍然是哇哈哈的第一大股东,但它只有所有权,没有管理权,不能干涉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具体管理。

当然,作为股东保障,重大经营事项也需要股东表决同意,股东们也可以说董事长和总经理不能胜任职务,通过表决去修改公司章程,选举和更换新的管理层。

但很明显,宗馥莉之前要辞职都辞不动,也就意味着哇哈哈不能失去宗馥莉,或者说是失去宗馥莉完全控制的某个环节,哇哈哈的经营管理就要出大问题。

从这一次人事调动来看,最终的结果也是娃哈哈过去的核心高管不再担任董事和管理职务,取而代之的是宗馥莉完全控股的宏胜饮料集团的骨干。

这就是一次所有权和管理权的交锋和平衡。

03

当然,企业发展不尽相同,有的公司人员少,或者喜欢大包大揽,股东兼任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所有者和管理者都是一个人的现象也很常见。

但有的公司分工明确,有外部投资人进来,或者股东只想做甩手掌柜,那就有着严格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区分。

怎么判断公司适合哪一种呢?

我们不妨从源头来看看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公司制度对于中国来说是舶来品,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是源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

在19世纪末,美国的铁路行业欣欣向荣,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传统的所有者兼管理者模式开始暴露弊端。

为什么呢?

因为大权独揽的同时,大量事务都被集中,企业决策效率低下,甚至有时候会制定出外界看来很愚蠢的公司发展战略。

其实道理很简单,管理者只是代表了一部分股东团体,那么,他们在制定决策的时候就要考虑各方股东利益间的博弈,增加了时间成本。

其次,管理者同时享受所有者收益,长时间下会变得目光短视,制定出短期获利但是长期损害公司利益,甚至是违法违规的战略方针。

于是,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开始进行改革,他们先是建立了一个由外部董事组成的董事会,负责监督公司的日常管理。

然后,公司开始引入职业经理人,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和决策。

这就是基础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既保证管理的效率和正确的决策,同时也实现了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回到我们现在,对于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来说,人员较少,业务简单,存活发展是压倒一切的问题。

同时,创始人也是企业灵魂的缔造者,是公司这条船共命运的船长,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起来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当公司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比如说有外部投资,要上市就要思考如何保证自己的权益。

等到了公司所有者觉得自己不能保证一直胜任公司管理的能力,或者是下一代接班,他也不能完全胜任公司的管理,那么,公司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就是一种大势所趋了。

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曾经的首富王健林就明确表示,如果宝贝儿子王思聪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接任公司管理,那么万达的未来就是职业经理人模式。

把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干,儿子拿拿股息当个网红、人生赢家就非常好了。

当然,如果有一个青出于蓝的二代接班人,那就要把所有权和管理权牢牢握在手中。

比如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和刘畅父女,堪称是将门虎女,刘畅在2013年出任新希望六和公司董事长,正式执掌新希望集团旗下最大的实体产业板块。

在她的带领下,新希望的营收从2013年的694亿飙升到了2020年的1098亿,突破了千亿营收大关。

但是,如果一代不再胜任管理、二代又没有能力的情况下,还要保持所有权和管理权两手都要抓的执念,那么后果就可能是惨不忍睹。

比如海鑫钢铁集团的李兆业,在家族安排下,年纪轻轻22岁就力压经验丰富的叔叔们接管公司。

结果就是败光百亿后,总是人前高调的他迅速消失在大众视野,留下一句曾经的豪言壮语“公司是我父亲的,不能让它败在我手里”。

所以,要不要进行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企二代就一定要完成接班的光荣大任吗?

从上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这些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但都有一个标准。

那就是决策者必须为了更远的未来,让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标准,进行提前布局。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0 阅读:16

科技不单仁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