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89年6月6日,一个炎热的夏日,德黑兰的街道上挤满了200多万名哀悼者。
他们从伊朗各地汇聚而来,只为向伊朗革命的精神领袖霍梅尼致敬。
城市的氛围充满了沉重与肃穆,但随着棺材缓缓通过人群,悲痛的气氛逐渐被一种不同寻常的紧张所取代。
当棺材被抬往最终的安息地时,由于人们的冲动和狂热,原本有序的葬礼变成了一场无法控制的混乱。
这场混乱让霍梅尼的尸体经历了什么?
从宗教领袖到革命领袖:霍梅尼的早年及对抗巴列维政权在20世纪60年代初,霍梅尼已经是伊朗六位大阿亚图拉之一。
霍梅尼的学术根基在圣地库姆的形成,他在那里深入研读神学多年,最终毕业后成为一名伊斯兰教神学家和教法学家。
他的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都在库姆的宗教学院教书,长达40年的教学生涯,使他培养了无数伊朗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的著名宗教学者。
在霍梅尼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中,伊朗正经历着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的分裂。
伊朗末代国王巴列维的统治被许多人认为是独裁和亲西方的象征,这一时期,国王与广大民众及宗教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霍梅尼对巴列维政权的反感和批评逐渐公开化,并且坚定地站在了反对国王的前线。
由于霍梅尼在神学界的权威和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他的反对声音引起了政府的高度警觉。
霍梅尼因直言不讳地批评政府的政策和行为,以及公开支持反对派的活动,多次遭到逮捕和监禁。
这些政治打压并未使他沉默,反而使他的思想和影响力越发扩散到了普通民众和宗教界之中。
在被迫流亡期间,霍梅尼并没有切断与国内反对派的联系,反而利用这一时期加强了与各反国王派别的沟通与协调。
他在流亡地继续他的宗教教学,并围绕推翻国王的目标,组织和指导了多场针对政府的运动。
在霍梅尼的领导和号召下,一个由宗教学者、普通信徒及各种社会活动者组成的广泛反对派联盟逐渐形成。
霍梅尼的坚定立场和清晰的政治目标使他从一位宗教领袖逐渐转变为一位民族和革命的领袖。
霍梅尼的政治活动和他对伊斯兰教义的解释相辅相成,他认为政治活动是实现宗教目标的一部分,这一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追随者和整个伊朗革命的走向。
霍梅尼和黑色革命:伊朗革命的崛起与巴列维的终结巴列维国王的统治期间,伊朗经历了一系列政策的失败和政治操作的误判,其中包括试图西化的现代化改革,以及对石油收入的不平衡分配。
这些政策直接加剧了国内的贫富悬殊,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差距日益显著,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持续恶化,同时城市中产阶级和商业精英的财富迅速增长。
这种尖锐的社会矛盾成为各种不满和抗议的导火索。
在这个关键时刻,霍梅尼洞察到了民众的不满和国王政策的弱点,开始积极地动员教士集团与社会底层人群结成联盟。
由于大多数伊朗人深信伊斯兰教义,霍梅尼利用宗教讲坛传播他的政治观点,逐渐在广大民众中建立起领袖形象。
他强调国王的政策违背了伊斯兰原则,呼吁民众为恢复国家的伊斯兰本质而奋斗。
1979年1月16日,在连串民众抗议和政治不稳定之后,国王巴列维被迫离开伊朗,前往埃及寻求政治庇护。
这标志着霍梅尼多年努力的初步成功和巴列维统治的实际结束。
接下来的几周内,国内外对霍梅尼的支持迅速增长。
1979年2月,霍梅尼结束了长达15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德黑兰。
他的归来被数百万信徒和支持者热烈欢迎,他们云集于机场和街头,欢呼霍梅尼的名字,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支持。
霍梅尼立即采取行动,宣布废除帝制,并迅速建立伊斯兰共和国。
按照新的宪法规定,霍梅尼被确定为伊斯兰至高无上的宗教领袖,这一地位不仅仅是象征性的,他实际上拥有了总揽军政大权的能力。
作为最高国家元首,霍梅尼的权力无人能及,他的政策和指示深刻影响着伊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向。
霍梅尼时代的两伊战争与国际挑战霍梅尼执政期间的重大事件之一是1980年至1988年间的两伊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长达八年之久。
战争始于1980年9月,当时伊拉克在萨达姆·侯赛因的领导下,试图利用伊朗革命后的混乱状态,侵占丰富的石油资源地区并扩大其领土。
伊朗则在霍梅尼的领导下坚决抵抗,使得这场冲突迅速升级成为一场全面战争。
两国军队在边境地区展开了多次大规模的地面战斗,空袭和导弹攻击成为常态,数以万计的士兵和平民在这场冲突中丧生。
终于,在1988年7月,霍梅尼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同意停火。
通过艰苦的谈判和国际社会的斡旋,两伊战争在同年8月正式宣告结束。
然而,战争结束后不久,霍梅尼的政策和行动再次引发国际关注。
1989年2月,霍梅尼对外宣布要求全世界的穆斯林处死《撒旦诗篇》的作者,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
这本书被许多穆斯林视为对伊斯兰教的亵渎。
霍梅尼的这一宣言引发了广泛的国际争议,导致英国和伊朗关系迅速恶化。
由于这一争议,伊朗在1989年3月宣布与英国断交,这一外交决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断交的状态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直到1990年9月,两国的外交关系才逐步恢复。
霍梅尼之死:一场震撼伊朗的葬礼1989年6月3日,霍梅尼,伊朗的最高领袖,终于在87岁高龄病逝。
霍梅尼的葬礼定于他逝世后的第三天举行,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伊朗各地。
在那天,据估计超过200万的狂热市民涌上德黑兰的街头,他们来自伊朗的各个角落,有的甚至不惜长途跋涉,只为了能亲眼目睹这位领袖的最后一面。
葬礼当天,情绪高涨的人群几乎难以控制。
随着棺材缓缓通过人群,许多人泪流满面,尽管天气炎热,但人们的热情丝毫未减。
当棺材被抬往最终的安息地时,情绪失控的人群开始冲破警戒线,试图接近棺材。
这种狂热的情绪最终导致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情况:在棺材被抬过人群时,一些人试图攀爬到棺材上,希望能触摸到霍梅尼的身体或撕下一小块裹尸布,将之作为圣物带回家中供奉。
这种冲动的行为使得棺材暂时被撞开,一度造成混乱。
最终,尽管在一些小的混乱和情绪波动中度过,葬礼还是得以继续。
霍梅尼的遗体最终被安葬在一个简朴而庄严的墓地中,数以千计的人继续聚集在墓地周围,沉浸在哀悼之中,这种景象持续了好几天。
参考资料:
[1]范鸿达.霍梅尼时期的伊朗外交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5):14-19